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 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官网
两横一竖,谓之“工”。追古溯今,“工”是精巧与细致的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坐落于古都西安的西安工业大学作为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高校,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注重学生军工品格的锤炼,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强我国防、为国铸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精“工”博艺,独一无二
时代赋予使命,文脉源远流长。1955年4月,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为西北地区兵器工业配套的唯一一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西安第二工业学校应运而生,首任党委书记兼任校长为尹钧先生。
1956年2月,学校更名为西安仪器制造工业学校。办学初期,学校秉承兵工精神,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其中230余项具有先进水平。曾参加“陕西省‘红专’展览会”、“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成果展览会”和“全国仪器仪表新产品展览会”。
1959年3月,学校接受为北京市人委生产3倍观剧镜和电子示波器,供国庆10周年人民大会堂活动使用的任务。全校上下一心,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井及时送达北京,受到上级领导、专家以及苏联、民主德国专家的好评。根据中央关于加快国防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1960年3月,学校升格为西安仪器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3月,学校升格为西安仪器工业专科学校。1961年,学校百余名学生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校友雷光银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少将。
江泽民同志接见1961届校友雷光银
196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西安工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
甲子风雨征程,“兵工七子”之一的西安工大,如今已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是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
“十二五”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学校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2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2013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2015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2017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2018年,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穷“工”极巧,为国献智
近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坚持“面向需求、优化结构、突出优势、打造特色”的专业布局理念,贯彻“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面向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需求,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一流+特色”引领的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目前,学校有5个学科获批国家国防特色学科,1个学科入选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5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位于省属高水平大学前列。根据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西安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工商管理等3个学科排名进入前50%。根据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5月1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学校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图为部分榜单截图
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22个。截至2021年6月,西安工业大学共有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工科学院认证专业全覆盖。
长期以来,学校注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23个。拥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在光学先进制造、特种加工、高性能轻质合金新材料、兵器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学科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学校目前承担着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军兵种装备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及省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项目千余项。2015年至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40余项。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2017年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列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高校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
成长在新时代的西安工业大学已淬炼为独具军工特色的高等教育明珠,全校师生勠力同心忠诚进取,攻坚克难,勇攀科研高峰,熔铸了无限辉煌。
良“工”巧匠,业在千秋
办学六十余年,西安工业大学形成了“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和“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激励着西安工大学子拼搏进取。
在校时,学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成果丰硕,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等竞赛中多次斩获各类奖项。多人保送至“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学校文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吴一帆考入天津大学翻译专业;材料与化工学院张恒华,以专业排名第七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陈紫晗以专业第二的好成绩,考入北京化工大学...
受益于西安工大校风校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工大学子在步入社会之后也坚持终身学习,忠诚进取,敦德励学,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用人单位在人才质量评价中认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极强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不少毕业生很短时间内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
材料与化工学院2001级校友罗恒军,作为万航模锻C919项目航空模锻件研制总师,实现了C919大飞机国产模锻件装机应用的重大突破,并荣立C919大飞机首飞个人一等功;计算机工程与技术学院2003级校友崔斌攻坚克难,打响直流输电换流阀国产化“第一枪”,为解决“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届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节妍冰,是全国首位女盾构机司机;2010届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窦斌,如今已经成长为链家集团西安分公司大区总监;机电工程学院2014级校友李萌月,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银牌,进入国家队...
2001级校友罗恒军
一届又一届的西安工大学子,以近乎苛责的态度高标准要求自我,在千行百业上发光发热,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神“工”匠意,凤栖长安
陕西作为大西北的门户,省会城市西安也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名片”。自隋唐时期创办科举考试以来,长安始终令天下学子心向往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大唐学子的雄心壮志,“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长安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象征。
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
千年后的西安,传承古时的开放包容,更增添了新时代的风貌。2021年来,西安荣获“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向往之城,也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还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在西部地区和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机遇之城2020》报告显示,西安排名全国第13。而在“智力资本与创新”和“技术成熟度”两个类别中,西安分别排名全国第6和第8。
扎根于此的西安工业大学设有未央校区和金花校区,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地理位置优越。大学四年,学子可尽情领略周秦汉唐四朝文明,纵览国际大都市时尚繁华。
拥有全国高校最美图书馆23名的“典”字图书馆,西安工业大学也被亲切地称呼为“仙宫大”。樱花开放,春风吹拂,泥土的气息混着花的芬芳,带来无穷的生机与希望。
这个夏天万物都在全力绽放,在热烈的阳光下恣意狂欢,感受每一秒的气息。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红柿挂枝头,暖阳撞金叶,秋韵揉碎入时光。
皑皑白雪,曳曳冬风。霜雪落满头,一片银装素裹,蕴藏着独属于西工的浪漫。
“工”之一横,是西安工业大学66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工”之一竖,是西安工业大学春华秋实,薪火相传;“工”之再一横,是西安工业大学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相约西安工业大学,一起乘风破浪绽光彩,不负韶华谱乐章。
关注“西安工业大学招生办”搜索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西安工业大学官网、官微,软科官网,人民资讯,西安发布官微,陕西历史博物馆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