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 武汉市图书馆官网

时间:2023-06-23 21:2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90 评论:0

武汉大学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历史最早可溯源于1893年。

武汉大学图书馆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北省“研究寄文献收藏单位”,如今被称为“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作为校史馆使用。

除了20余万册古籍善本,其建筑风格也极具代表性。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生动鲜活的现存参考资料。

项目背景

从馆藏文物角度,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线装古籍20余万册,其中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数目》,66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除了大量珍贵的馆藏文献,其建筑风格也极具代表性。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内部有着西式回廊,落地玻璃等,传达出中西合璧的融合思想。

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经不能使用。

为了避免这样可惜的事情发生在图书馆建筑本身,减小修缮成本,降低建筑界文化损失,武汉大学发起老图书馆数字资产项目,进行数字化存档。

博雅弘拓科技利用自研RGB3DS-RS3D实景三维重建系统,使用无人机进行实景采样,制作了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彩色高密度点云、高保真数字模型和矢量线描图,实现老图书馆外观数字资产化,为馆身的日常修葺与建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3D全息资料,进行永久保存。

项目挑战

老图书馆的白色台基座纹理单一处面积较大;西式廊柱,中式雀替、额枋,屋顶斜面纹理平铺,角立有小塔——对模型细节要求很高;为了实现数字资产化,要进行RGB彩色建模;制作可供学习使用的建筑矢量线描图,要求结构精准,对摄影测量的尺寸精度、专业性要求很高。

借助无人机拍摄的武大图书馆影像(局部)

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主楼第一层正面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使用四对方形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门廊——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

顶部塔楼为八角充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的功能。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成为“云纹照壁”,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前部两座附楼的歇山顶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称为“歇山连脊”。

整体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结构精细,为实景信息获取与数字化成果转化的转型性带来挑战。

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简述

博雅弘拓团队采用无人机无接触式获取图书馆影像素材,活用倾斜摄影方法与摄影测量原理,对包括纹理重建难度很大的位置,一同进行非破坏式影像采样。专业无人机飞手设计飞行录像、操作航拍摄影。

获取影像信息后,在RGB3DS-RS3D实景三维重建系统中进行数据解算,构建高密度彩色点云。通过点云实现三维重建。团队中的专业人员完成建筑矢量线描图的绘制。

在本项目中,公司克服色彩纹理单一的台基、平铺式纹理的屋顶等难点位置,将包括廊柱、小塔等细节完好地重建于三维空间,实现老图书馆的数字资产化;绘制的矢量线描图得到建筑领域专家高度赞扬,成为后续学者参考学习的重要素材。

实景三维数字孪生技术已经发挥了它的力量,在数字文博、数字资产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我们相信在未来,实景三维重建还会在包括三维设计、工业设计、数字人、VR、智慧城市三维建模等在内的多种领域让你被它的强大之处所折服。

内容来源:文章来自公众号“博雅3D”。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