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与七仙女 台湾版电影七仙女春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卖身葬父的董永遇上了从天上下来的仙女,造就了一段神话。在艺定美好app小编的印象中一直认为董永和牛郎织女中的牛郎是一个人,查找资料才发现其实不然,今天我们就一起探寻一下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董永传说。
董永被广泛知晓是因为和七仙女之间的爱情传奇,不过在七仙女的故事之前董永是因为“孝”为名。从考古发现和古代传说来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汉即已流传。董永的“孝子”形象,在当时已经为提倡孝道的儒家文化所赞扬和推崇。
汉人刘向《孝子传》中说得更细节化:“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34;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34;……”
这就是董永“卖身葬父”一说的最早版本。刘向的《孝子传》没有流传下来,如今人们所见有关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作品转引后保留下来的。董永能够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是董永是孝子。这也是他日后收获与七仙女爱情的前提条件。遇到仙女的故事流传也是出现在“卖身葬父”之后。
关于董永遇见仙女的最早古典文献记载出自曹魏时期曹植的《灵芝篇》:
董永遵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简单解释就是董永的孝顺感动天灵,于是天神派神女下凡为他织布还债。在最早的图像资料与古典文献中,都出现了神女这一形象,不过神女助织的情节只是一笔带过。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有《汉董永》的故事,《搜神记》中的董永故事不仅具备武梁祠画像中的“鹿车载父”与《灵芝篇》中“神女秉机”的情节,而且增加了董永“自卖为奴”的情节。《灵芝篇》中董永借债养父,而此处董永为借债葬父,并增加了董永、主人与神女之间的对话。
《搜神记》中这样说:“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诺前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这样,夫妻俩一起来到了债主家打工。债还完、“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这“妇人”才说出她是“天之织女”的身份。原来天帝为董永“卖身葬父”行为而感动,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帮董永一起还债。
大家也发现了,一开始的传说中神女都是“织女”并不是“七仙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早期传说中,董永与牛郎的妻子都是“织女”。司马迁所撰《史记·天官书》中有一种说法,“织女,天女孙也。”在隋唐时期借用天上的织女星有三颗一说,将“一织女”换成了“三织女”。这样,董永与牛郎所娶对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了。
在唐人所写敦煌残卷《董永变文》中,三位织女由此出世,而且让董永和其中一位织女生了一个儿子“董仲”。宋元间“董永遇仙”进一步发展,流变出了“七仙女”这一新形象。让与董永相恋的织女和与牛郎结合的织女完全分开,董永与牛郎的传说不再纠缠不清。
董永故事在元代以后被演绎进入到戏曲当中,并依赖戏曲形式在民间广泛传唱,明清两代的杂剧、传奇和近世戏曲创作中涌现出了相当多的作品。明代以董永故事为题材的剧本有:《织绢记》《织锦记》《槐荫记》《卖身记》《天仙配》等。清代戏曲中的董永故事有:黄梅戏《天仙配》、湖南花鼓戏《槐荫会》、川剧《槐荫记》、楚剧《百日缘》等。
?董永故事传承久远,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但“孝”这一内核却从未改变。“孝”可以说是支撑起董永故事的关键因素,不仅是其主体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董永卖身、遇仙等情节发展的推动点。小编觉得这也是董永传说可以广泛传播赞颂,衍生出诸多版本的原因。
相信看完的朋友们现在能分清董永是什么样的人了,可不要再分不清董永和牛郎了。
投稿请联系nm@ourart.life 微信公众号请搜索艺定美好
关注我,天天与艺为伴,学习真正文化艺术欢迎前往应用市场下载艺定美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