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
桃花源有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
古人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桃花源!那么在我国的历史上,这个向往的年代到底是什么年代?我给各位聊聊——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通常认为它说的是唐代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不太光彩的登上皇帝宝座后,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发展成为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社会清明,国力强盛,人们安居乐业。到今天为止,在许多国家华人聚居的地区,还称之为“唐人街”。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句话出自于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唐太宗论止盗”篇: “上(唐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这段话说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献策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太宗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赋税太多,徭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勤俭节约,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得吃得都有富余,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各家的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开创盛世的一代名君,他能够自省、自警、心忧天下苍生,通过轻徭薄赋、选贤任能、为官清廉等来治理社会。贞观之治是公元627——649年,路不拾遗表明当时人们生活道德水平较好,夜不闭户是形容当时治安较好,可能言语夸张了不少,多少有拔高、吹捧的意味,但贞观之治是空前绝后的鼎盛和谐时期,青春盛唐,万世辉煌。
通过唐太宗的这段话,也不难得出,古人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道理。这也是鲁讯在《伤逝》里所说的“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道理很简单,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只有先填饱肚子,解决生命之困,才能再谈生活品质、道德操行、精神追求等更高层面的东西。这也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除了这个时期之外,还有一个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商朝的西岐。不过历史久远,连历史学家穷尽多年才大致搞清楚夏、商、周的断代,加之有可信的文字记录缺少,这种太平盛世大多带有神话传说的成份。
西岐,为周朝的发源地,位于现在的陕西宝鸡。诸葛亮六出歧山,现在很好吃的歧山臊子面,是不是就是这个地方,不得而知。大家有兴趣不妨考证一番,我先谢谢!
当时西岐统治者也就是周文王姬昌。他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从政理念,并以身作则,生活节俭,德服四海。比起商朝的政治中心殷(河南省安阳市),当时宝鸡可是很偏远了,他就提出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商人往来不收关税”,这一下,百姓爱戴,邻国依附,有了商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势,西岐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也就有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祥和景象。详细情节,我下面不妨给加点佐料:
话说《封神演义》第十一回,四诸侯中东伯侯姜桓楚上奏,惹怒纣王,欲推出斩首,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就是后来周朝开国皇帝周武王他大大)、北伯侯崇侯虎一起出奏求情,也要被一同诛杀。于是亚相、也是纣王的舅舅比干奏曰:“臣启陛下:……况姬昌忠心不二,为国为民,实邦家之福臣;道合天地,德配阴阳,仁结诸侯,义施文武,礼治邦家,智服反叛,信达军民,纪纲肃清,政事严整,臣贤君正,子孝父慈,兄友弟恭,君臣一心,不肆干戈,不行杀伐,行人让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乞陛下一并怜而赦之,群臣不胜感激之至!”
看来在古代,大臣也当得真不容易,舅舅跟外甥求情,还说了这么多奉承的话,好在最后姬昌总算没有砍头,被关了起来,直到有一天,在监狱里吃了他大儿子也就是武王的哥哥被剁成肉馅的包子后,才放了一马,准许他回到西歧。
文王的大儿子,怎么就被纣王剁成了饺子馅?这里就不多啰嗦了,过了千年之后,水泊梁山的好汉们是不是从中得到了启示,开赴了人肉包子店,我就不敢妄加猜想了!
言归正传,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更多是一种理想。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人们道德水平极大的提高、我为人人成为一种现实,才会出现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