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曰文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

时间:2023-04-29 02:0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950 评论:0

在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中,“平天下”是终极目标,而“修身”(即自律精神)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基础。纵观历史,从来都是严格自律者昌盛,自我放纵者败亡。自律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更是对付放纵的武器。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堪称自律方面的标兵楷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是著名的汉武帝刘彻的爷爷,可这爷孙俩性格上还真不太相像,相比刘彻的狂傲与好大喜功,汉文帝刘恒则谦虚、自律。

汉文帝能当上皇帝,是经历过一个曲折坎坷的过程的。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昌后仅生了一个,即惠帝刘盈。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薄姬。在自己的儿子惠帝去世后,昌后越发变态,对刘邦的儿子们大开杀戒,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四个。这样,在昌后死时刘邦的八个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

在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魏国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能升到“夫人”,所以,不受宠的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这个听话的好孩子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刘恒八岁时,就有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远离了京城。所谓枪打出头鸟,他的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做事又低调谨慎,这恰好帮他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了下来。

吕后死后,刘邦的旧臣陈平和周勃联手诛灭了吕氏反动势力,接下来就开始商议由谁来代替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因为他们觉得刘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有人提议立齐王刘襄为皇帝,他不仅是高祖刘邦的长孙,又是起兵反的带头人。但因为齐王的母舅家族势力比较强大,大臣们害怕出现第二个吕后,就否决了。另一位高呼声的候选人淮南王刘长也因“家母恶”被否决。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好,其母知书达礼的代王刘恒,于是派使者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这样曲折的经历过后,刘恒当上了皇帝。

很多皇帝一旦大权在握,立即开始了腐化堕落滋生出傲慢、严苛的坏毛病,可汉文帝却没有,他一直在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滥用权力

一次,文帝坐马车出巡,路过中渭桥,结果拉车的马被一个行人惊吓,起了蹶子,把车里的文帝也吓了一跳,这在当时叫作“犯跸”。敢犯皇帝的天威,这还了得?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个倒霉蛋十有八九小命不保。可这个案子到了最高法院院长—廷尉张释之那里,经过审查他发现,那人只是从桥下出来,结果却恰好撞上了文帝的车驾,一下子吓着了,惊慌得拔腿就跑,就这样使马受惊了。之后张释之依照法律规定,判他罚金四两。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叫来张释之说:“爱卿,你判轻了吧?”张释之当然听得懂文帝的弦外之音,可他素来是以敢于直谏著称的,因此据理力争:“国法应该是天子和天下百姓一起遵守的如果违背律条,轻易重判或轻判,就会使法律失去信用。既然陛下让我来处理我就要按照国法办事,如果我带头任意行事,那岂不是给天下的法官们带了个坏头儿吗?”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承认自己错了,不再追究那个行人,并且表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旦当上了皇帝,总会有大臣来给皇帝表示心意,以此来讨皇帝欢心,很多皇帝都这样在糖衣炮弹的面前打了败仗,可汉文帝却成为了这种战争的胜利者。

有个人为了讨文帝欢心,给他献上了一匹千里马,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顶级跑车。可汉文帝是个吃过苦、受过冷落,知道人间冷暖的人。他觉得国家百废待兴,你还给我送千里马,这不是让我腐败吗?于是他拒绝了那人的心意,并打算教育一下那些有阿谀之心的人。但方式体现艺术,他并不是将行贿的人抓来训斥一番,而是用一种温而厉的方式,将这个事件作为典型,在百官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于是他写了一封仅有29个字的诏书:“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日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翻译过来就是:天子出行,前有仪仗,后有侍从,为吉事而行,一天走五十里,有军队随行,一天走三十里。你送给我千里马,叫我一个人骑上先跑到哪里去呢?这就是著名的《却千里马诏》。此诏一出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学习体会,一时间,朝中风气大好。

除政治风气大好之外,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改善,这首先表现在尊老爱幼的风气上。

文帝对母亲薄太后非常孝顺,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必定先去跟母亲问安。晚上临睡前也会再请安一次。文帝对母亲的话从不敢违背。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这可急坏了孝顺的文帝他每天除了处理政事外,一步也不敢离开母亲的身边。薄太后吃的药,文帝一定要自己先尝过,确定药不会太烫、太苦,药性不会太强后,才亲自喂母亲喝。

这个故事传到了民间,孝悌之风蔚然兴起,一时间大家都以孝敬父母为荣,亏待父母为耻。

这还不够,作为皇帝,他还要求自己时时不忘老百姓,他对自己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是他宴请天下所有孤寡孤独之人,并赐给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分别赐给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他本身就是高高在上的天子。

现在奢侈品的广告词中常会有这样一句:“帝王级的享受”。可汉文帝作为一代帝王,却是一位“节约型”的皇帝,他的享受却并不比平民百姓的好多少,这都是出于他自律节俭的好习惯。

做皇帝的,能节俭到汉文帝这份上,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可汉文帝却天天穿草鞋上朝办公,而且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是要一穿多年,旧了,就让皇后补一补,然后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还要求后宫也着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无刺绣不带花边,生活标准就像当年卧薪尝胆的勾践和他夫人一样。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也就是说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

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就是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告诉大臣们,厚葬是陋俗,他要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他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只要用瓦片装修就好,不能用金银铜锡装修。看来汉文帝“小气”得连死都不愿奢侈一回。

其实他这样节俭并不是因为国库没钱,事实是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一直堆到粮仓外面。可他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肯奢侈。

他还是第一个下罪诏的帝王,因为出现了日食就反省自己的作为。而他这种做法后来的皇帝也多有效仿,以此来表明他们是懂得自律与自省的明君。

汉文帝的自律赢得了后人的好评和尊重,从他的谥号中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景仰,“经天纬地日文”,司马迁更是说他“德至盛。以至于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时,挖了许多皇帝的陵墓,唯独没动霸陵。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严格的自律使汉文帝不仅赢得了历史的好评,并且开创了一个盛世。也许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待人宜宽,律己宜严,律已能让人少犯错误,是抵御诱惑的良方。必先自治,然后治人,领导者的威信要靠严格的自律取得律己要从小事做起,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