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根据地的历程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艰难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在井冈山点燃了胜利燎原的星星之火。井冈山是如何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是如何诞生的?党是如何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的?瑞金为何被誉为“共和国摇篮”?问题的答案就藏在那一幅幅经典的革命历史画作中。
本篇介绍一幅讲述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的油画作品,为您解读井冈山是如何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历史的硝烟滚滚而去,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会永远闪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井冈山会师》
林岗 《井冈山会师》 油画 1975年 200cm×38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 义部队上了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改 造旧式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1928年2月底,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5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同时,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在宁冈茅坪成立。
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毛泽东、朱德在连续打退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概括出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领导红四军以少胜多,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会剿”,不断扩大根据地。
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毛泽东和朱德
作品《井冈山会师》再现了朱毛胜利会师的伟大时刻。作者在塑造井冈山会师这一事件时选择了叙述高潮的一刻: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和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和湘南农军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层峦叠嶂,山清水秀,林木苍翠,飞檐翘角,生动展现了井冈山的自然风貌。
作品《井冈山会师》
毛泽东和朱德两人位于画面的中心,紧握双手,凸显了“会师”的意义——“两支铁流汇合在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
作品《井冈山会师》局部
画面色彩鲜亮,氛围热烈。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在巍巍井冈山的环绕之中,在高大青松的掩映之下,工农革命军的军旗迎风飘扬,使画面具有戏剧性的感染力。
作品《井冈山会师》
作品《井冈山会师》局部
作者有序地处理了主题情节,整个构图从左右向中间汇合。站在画面中心的毛泽东已经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在等待着与革命战友带来的这支队伍会合;朱德和陈毅的队伍,从山脚下,从画面的右方,浩浩荡荡、蜿蜿蜒蜒地走上了井冈山。为迎接远道而来的战士,井冈山的老百姓还热情地准备了热汤、食物,画面中的人物无一不笑容满面、热情高涨,勾勒出一幅和谐、喜悦的画面。
作品《井冈山会师》局部
作品《井冈山会师》局部
周围的老百姓高举旗帜,奋力欢呼,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与工农革命军的军旗形成呼应,有力地彰显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预示了井冈山斗争的全盛时期即将到来。
作品《井冈山会师》局部
作品《井冈山会师》局部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