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什么意思 此地无银三百两读后感
国庆长假,虽然心知出门就是看(人)山(人)海,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住那颗驿动的心。毕竟,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很有必要。
你是这么想的,第一个举双手赞同的会是谁?当然是卖东西的。要是人人都想着把钱存起来,那卖东西的该哭了。
老祖宗爱存钱的习惯那是由来已久。钱庄出现后,爱存钱的这个爱好就有了着落。问题是,没有钱庄的时候呢,古代人那些又沉又占地方的金子银子铜钱该往哪儿藏呢?
· 方法一 ·
埋地下
这是最传统,也是最简单的存钱方法。古人喜欢挖坑,好的坏的全埋地下,习惯了。
优势:盗贼定位有较高困难。除非你竖个牌子,上书:某某埋宝于此。
风险:守财奴们通常都不爱露富,最妥当的保密方式就是天知地知除我没人知。如果出突发事件,当事人来不及留话,那钱容易成无主之物。古代自然也有老年痴呆症,要是埋哪儿忘记了,够子孙抓狂的。
上世纪70年代,江苏盱眙一村民挖水渠时挖到一批宝物。当时生产队分片挖水渠,倒霉的万姓村民分到了一块最不好挖的。就是在这里,挖出了几十斤重的金器财宝。最重的一只金兽有18斤,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重的一只金兽。据考证,这批财宝是西汉时期的。并非墓葬,应该属于一不知名人士的窖藏储蓄。不知是遇见了什么变故,后人没有再取出来这批财宝。
西汉金兽
典故:“此地无银三百两”。民间故事说,古时有一个叫张三的人,把银子埋藏在地下,又害怕别人来偷,于是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这张三和王二的幽默值很高,而且堪称是一对悬疑大师啊!
· 方法二 ·
藏墙夹缝里
也就是说,在砌墙的时候,砌上里外两堵,反正古代地方宽敞,也不在乎多堵墙占了套内使用面积。搁今天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那买房的可舍不得。
优势:隐蔽性强,安全系数比较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拆房都不能算是个小工程。
风险:与埋地下一样,若是来不及留话,宝贝容易成为无主之物。就算子孙知道先人留下了一笔财富,但要是为了这笔财富得拆房子,是否划得来需要考量。难说这墙缝里的财富只够盖半个房呢。
典故:“孔壁遗文”,又叫“孔壁中经”。汉武帝时候的鲁恭王扩建宫室,拆了孔家老宅(对圣贤缺乏敬畏之心啊,真是够鲁的),结果,在墙壁中发现了一批《孝经》《尚书》《礼记》《春秋》古文经传简牍。这孔子的后人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在墙壁里藏这些。为什么藏,为什么又没取出来,那就不得而知了。
· 方法三 ·
藏房梁上
(此处敲黑板)古代人的住房是尖顶,就是那种我们学龄前时画的房子造型。古人抬头是看见房梁,现代人抬头看的是天花板。房梁,通常是一座房子里木头最大的一根。古时候很多地方衡量这家人是不是富裕,就看他家的房梁粗不粗。
优势:这方法没什么明显优势,最多就是离着人比较近,可以直接看着财物。
风险:知道了这种藏钱习惯后,把钱藏房梁上基本跟放桌子上区别不大。当然,够不够得着是另一个问题。房梁结实而粗,承重好,藏钱藏小偷两相宜。
典故:梁上君子。小偷的雅号由此而来。《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这位陈老先生多半是政工干部出身。生生的把一堂侦缉课上成了政治课。
小偷没事爬房梁干嘛?贼不走空,翻箱倒柜之前,先排除掉最可能藏钱的地方啊。
藏了钱,就多了惦记。防盗窃方法真正是体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看谁比谁更有想法了。这是一场无需短兵相接的心理战,烧脑得很。以把钱埋地下为例。
心里保卫战之“丢卒保车”
把钱分拆成多份,不埋在地下同一层。这是揣摩盗贼得到意外横财后欣喜若狂之下,不会再穷追猛打继续深挖的心理,让掘宝者止步于第一层,这样就保住了下面几层的财物。
这种办法,通常在知道埋宝门道的专业人士身上没什么用,所谓的“掘地三尺”既然都深挖到这种程度了,也不在乎再费一些力气,反正不会挖穿地球。贼通常虽然都很懒,但在这种事情上,还是很效力的。
安徽阜阳出土的宋代铜钱
心里保卫战之“恶心死你”
茅厕、猪圈这种恶心的地方成了埋宝者最青睐的宝地。瞧着满目的黄白之物(此黄白非彼黄白),臭气熏天,要想下手的确需要一定勇气的。就怕是沾了一身屎尿,可人家根本就没在那埋东西(财物在东院的桃树下头)。
不好之处是,偷盗者挖起来固然艰难,你想用钱时挖起来也够恶心的。
想想科技带给现代人的便利真是大大的啊,现在有个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网上银行,什么宝,什么信,理财功能那是最基本的。现在的人给惯得连钱包都懒得带,现金纸币都嫌麻烦,想想老祖宗存钱的艰难,不由要概叹:科技点亮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