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的作用及功效 三种人不能喝益母草
《本草纲目》全面地总结益母草的功能与主治,认为其能“消水行血”、“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益母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附茺蔚子条下,入药用其茎。谓其“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海滨池泽。”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此外,别名有益母艾,坤草,苦草,月母草等。
药膳
鲜益母草粥:益母草60g(干品30g),粳米50g,红糖适量。先将益母草煎汁去渣,然后与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同当归粥。活血化瘀,理气通经。用于气血瘀滞型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止。
益母草煮鸡蛋:益母草30g,鸡蛋2个。将上2味加水适量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即可。月经前每日1次,连服数日,吃蛋饮汤。补血调经。用于月经先期有胸腹胀痛者。
中医
中药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在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本品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鲜用,或生用。
本品性味苦、辛,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注意:阴虚血少者忌服。《本草正》谓“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本草备要》
益母草。一名茺蔚。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去则经调)。
治血风血晕,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带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赤属血,白属气。气虚者,补中益气而兼升降。血虚者,养血滋阴而兼调气)。为经产良药,消疔肿乳痈(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药,瞳子散大者忌服。
益母子主治略同,调经益精,明目(血滞病目者则宜之)活血,顺气逐风(气行则血行,血活则风散),行中有补。治心烦头痛(血虚血热之候),胎产带崩,令人有子(有补阴之功。
时珍曰:益母根茎花叶实,皆可同用。若治疮肿胎产,消水行血,则宜并用;若治血分风热,明目调经,用子为良。盖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产宝》济阴返魂丹,小暑端午或六月六日,采益母茎叶花实,为末蜜丸,治胎产百病。《近效方》∶捣汁熬膏亦良)。忌铁。子微炒用。
《本草新编》
益母草,味辛、甘,气微温,无毒。胎前、产后,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下乳。其名益母,有益于妇人不浅。然不佐之归、芎、参、术,单味未能取胜。前人言其胎前无滞,产后无虚,谓其行中有补也。但益母草实非补物,止能佐补药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约入诸补剂之中,以三钱为率,可从中再减,断不可此外更增。
或问益母草,以益母得名,宜其有益于产母。今人未产之前用之,犹曰治产母也,无孕之妇人杂然并进,益母之谓何?曰∶益母草,实不止专益于产母。凡无产之妇,均能受益。盖益母草治妇人之病,居十之七,治产母之病,反不过十之三。无产之妇,可以多用,而有产之妇,转宜少用耳。
或疑益母草古今共誉,而吾子何独有贬辞?曰∶吾言益母草佐补药以收功,正显益母草之奇耳。何为贬辞哉?
或疑益母草,古人单用以收功,而吾子必言佐补以取效,何也?不知益母草单用以收功,不若佐补收功之更多而且捷。
现代药理
中药益母草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等。还含二萜类及挥发油等。
益母草煎剂、乙醇浸膏及所含的益母草碱对子宫呈兴奋作用,有一定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益母草有强心、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和心肌营养血流量的作用,能减慢心率;具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病变程度,保护心肌超微结构等作用。益母草对血管壁有直接扩张作用,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显示其持续时间较短的降压作用。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形成以及红细胞的聚集性均有抑制作用。益母草能改善肾功能,益母草碱能显著增加尿量。
版本:v2.0
时间: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