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是什么意思 pua通俗解释

时间:2023-05-10 03:1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038 评论:0

“女性并非生而为女性,而是被这个社会塑造为女性。”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如此说道。在出生时,女性和男性只有身体上的性征的区别,在此后的成长过程中,这个社会、家庭赋予女性与她的性别相应的被群众认为相符的气质,如玩洋娃娃而非玩具车,安静温柔而非活泼好动。

荡妇和剩女也是这个社会、甚至某些家庭赋予一些女性的词汇,所谓的荡妇和剩女正是被社会和家庭塑造出来的。

那荡妇是什么?剩女又是什么呢?

荡妇指的是性行为、穿着打扮背离了传统期望的女性,如衣着暴露、化浓妆、婚前性行为、从事性工作、被强奸或性骚扰的女性。

剩女指的是大龄单身女性,是年纪超过一般结婚年纪但是尚未结婚的女性,通常是35周岁(医学上的生育黄金期)以上的女性。

荡妇为何会被社会和家庭塑造出来呢?

称人为荡妇是一种羞辱行为,而对性行为、穿着打扮背离了传统期望的女性进行羞辱则是为了通过羞辱她,去使更多的女性害怕被羞辱从而行为符合传统贞操期望。

那传统贞操期望有哪些?又是哪些人希望女性符合传统贞操期望呢?

传统贞操期望主要有三项:“童贞”——婚前无性行为;“妇贞”——婚后只与丈夫发生性关系;“从一之贞”——夫在不改嫁,夫死不再嫁。

传统的贞操期望的来源是什么呢?基于达尔文的性选择论,物种的特征是经过繁殖后代的竞争胜利而遗传下来的,男性对女性的贞操期望源于想要留下自己的基因,为保证孩子遗传的是自己的基因而非隔壁老王的,男性会要求女性是婚前是处女,婚后只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女性的父母等长辈也会要求女性保持童贞和妇贞,以防止社会舆论伤害自己的孩子或损害自己的面子。

有一些男性用达尔文的性选择论为自己的择偶标准(要求女方是处女)辩护,他们运用此理论来证明自己的择偶标准的合理性,他们的要求是有原因的、有道理的、有逻辑的、合乎理性的,但是,合乎理性的就是合乎义理的吗?有原因有道理就是对的吗?

直觉便可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的侧重点是生育、繁殖后代,它仅仅将女性视作生育孩子的媒介而讨论,除了繁殖别无他用。而以此理论为自己辩护的男性,则是接受了达尔文的前提假设,仅仅将女性当作生育机器,罔顾女性作为人而应有的权利。不把人当作人,而是当作一个可被随意摆放、可被占有被抛弃的物件,这似乎与我们所认同的合乎义理、正确相违背。

这时候有些男性就出来发表观点了:“我并非物化女性,只是表达自己的选择而已。这跟选择吃梨子还是吃苹果、豆腐脑吃咸的还是吃甜的一样,因人而异罢了。”对的,没错,这个选择是你自己做出的,表达你的诉求,只要不影响不伤害别人便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在自己选梨子时,抨击苹果和选苹果的人便不对了,你爱吃梨子便说苹果极其难吃、吃苹果的人都是味觉有问题的人,苹果同意吗?吃苹果的人同意吗?他们还觉得梨子极其难吃、吃梨子的人脑子有问题呢。

既然只是选择的差异,那表达自己的诉求便可,又何必抨击与自己相反的选择和选择的人呢?

有一些长辈、特别是女性长辈,会要求女性保持童贞和妇贞,甚至是以极端的威胁的方式。我的妈妈,在我上初中时就跟我说“女性的第一次一定要留到结婚后,不然你老公就不把你当人看,很多人都是睡了就不负责的”。我的外婆,对我的表姐说“你要是跟别人乱搞,被我知道了,我就先一刀捅死你,再一头撞墙撞死”,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说“屋场上的人都会指指点点,没脸活着”。

她们自称这样做都是为你好,但是为你好真的意味着对你有好处吗?目的是好的结果就一定是好的吗?

我的妈妈告诉我选择恋人时要慎重,与之发生进一步的关系要谨慎,这本来是好事,做出选择时仔细考虑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行为。但是,她所说的若不把第一次留到结婚后则老公不把你当人看,似乎让人感觉女性的价值或者说主要价值就是她的第一次,男性对妻子的尊重也源自她的第一次,女性若在婚前失去了第一次便则不能获得其丈夫的尊重,这似乎也是物化女性的一种表现。女性长辈在自己的孩子价值观逐渐成型时暗示她的价值主要通过童贞来体现,这会对一个女性造成多大的影响呢?自我价值感感知能力低下应该是此行为的不良后果之一。

我的妈妈还说很多人睡了就不负责任,这似乎暗示睡了之后负责任才是正确的,而她们所说的负责任则是结婚,即发生性行为了就一定要结婚。且她所说的这种负责任则是男性对女性负责任,这似乎暗示了女性跟男性发生性关系后,是处于弱势的一方,需要等待男性来选择负责任。这种暗示的后果似乎是灾难性的。

她们的为你好为不良PUA提供了巨大的温床。那什么是不良PUA呢?为什么说此行为为不良PUA提供了温床呢?

不良PUA全称是不良pickup artists,即不良搭讪艺术家,此群体主要是男性,他们的目标是吸引女性、与女性发生性关系、骗取女性的财物。他们通过五步陷阱来吸引、伤害女性,分别是:好奇陷阱、探索陷阱、着迷陷阱、摧毁陷阱、情感虐待陷阱。好奇陷阱中,他们通过建立诗人、浪子等人设来吸引女性,通过性格解读和不经意的身体接触来增进亲近感;探索陷阱中,他们颠覆自己以往的形象来引得女性探索,引起女性的共情;这迷陷阱中,他们在女性共情时引诱女性表白,并建立契约;摧毁陷阱中,他们针对女性违反契约的某一行为无限放大,给女性贴上负面标签,指责谩骂女性,重复自己的付出,毁坏二人共有的纪念物;情感虐待陷阱中,他们对女性进行周期性摧毁,使女性习惯以至于无力反抗,再进行身体、钱财等价值榨取。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一幅被不良PUA摧毁的女性形象。她没有为自己设立情感警戒线,以至于陷入摧毁陷阱而不自知,被打压而不远离实施者;她对自己的价值的感知力低下,所以在对方的谩骂中不反抗,被周期性摧毁后最终落入情感虐待陷阱。

而很多长辈对于女性的价值暗示(通过童贞来体现),会容易让未失童贞的女性认为自己的主要价值甚至全部价值就是基于童贞的存在而存在,会容易让已失童贞的女性认为自己的主要价值已经失去从而陷入迷失自我的境地,即这会让所有的女性自我价值感低下。自我价值感感知能力低下,自我认同感低下的女性似乎更符合易被不良PUA伤害的女性形象。这意味,很多家长自以为的为孩子好,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荡妇被塑造出来的原因、步骤、可能的结果已被发现,那剩女又是为何、如何被塑造的呢?

剩女,即被剩下的女性。被剩下,则意味着被挑选过没被选上。所以,剩女这个词就暗示了这一女性群体是排列开来被男性挑选过,却没选上的。那就有两个问题出现了,被选择的女性是自愿被选择还是非自愿被选择呢?自愿被选择的女性被选上了但是没看上别人呢?

若是一个女性根本不想去参与这一挑选,那她根本不会被剩下,去都没去又谈何没被选上?所以一个不曾且不愿进入婚姻市场的女性不能被称作剩女。

若是一个女性参与挑选被选上,但是自己并没有看上对方,她也不能被称作剩女,因为她被挑选且被选上了。

这意味着,“不结婚,当老剩女吗?”,“这么好的条件还喜欢你你都看不上,想成老剩女吗?”等论调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她们口中的剩女都不符合剩女一词本身的含义。

所以剩女一词针对的是进入婚恋市场但是没被选上的女性。而对于她们,剩女一词会加大她们的压力。她们自愿进入婚姻市场,本就是为了寻找恋爱机会,只是一直没有Mr.Right找到她,此时,她本就会有些许焦虑;若大家再以剩女这带有羞辱意味的词汇称呼她们,这无疑会加深她们的焦虑。迫切想要找到Mr.Right的心理若是被不良PUA利用,又会造成什么难以设想的后果呢?

荡妇羞辱和剩女羞辱只会助长不良PUA的气焰,对女性的弊端远大于利。如果这个社会想要帮助女性,则不应放任那些看似调侃实则羞辱的词汇、语句。若是一个家庭想要关爱自己的孩子,更不该以威胁或恐吓的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