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12.7mm钨心脱壳穿甲弹

时间:2023-05-09 20:2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162 评论:0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奥戈凯维奇著,胡毅秉译《世界坦克一百年》

尾翼稳定炮弹的研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不过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才投入巨资,继续研发尾翼稳定炮弹。美国人在1954年决定制造90毫米和105毫米的滑膛炮,但这两种火炮都没有研发成功。此后,美国人造出了大有前途的120毫米“德尔塔”滑膛炮,但在美国陆军决定为其坦克配备导弹以替代高初速火炮后,这种滑膛炮就在1961年前后被放弃了。

苏军在这方面则更有恒心。苏军在1958年开始研制滑膛炮,并将一种115毫米口径的滑膛炮安装在了1962年投产的T-62坦克上。T-62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从外表上看,就像是德国在二战中为远程火炮研制的“佩内明德火箭弹”的缩小版。尽管弹芯只是钢制的,T-62发射的这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能在1900米距离上击穿240毫米厚的装甲,因此它们在穿甲能力上与同时代的105毫米脱壳穿甲弹旗鼓相当。

T-62的2A20坦克炮配备的第一款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BM-3

下一款苏联坦克起初也配备了一门115毫米滑膛炮,但是在1964年出现的改进版(T-64A)配备了新型的125毫米滑膛炮。类似的火炮后来也被安装在其他苏联坦克上—从1973年的T-72坦克到1990年的T-90坦克都是如此。在此期间,通过配备改进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并为这些穿甲弹装上与西方军队同类炮弹上相似的钨合金弹芯或贫铀弹芯以及鞍形或线轴形的弹托,这些火炮的效能也在逐步增强。

后期的苏/俄制先进穿甲弹的剖面图,图中的是3BM-42“芒果”穿甲弹

相比之下,美国陆军在1981年之前没有采用任何滑膛炮。不过与此同时,由于使用了滑动弹带,从线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研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美国人最初研制的这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给命运多舛的MBT-70的152毫米火炮发射器使用的。后来,美国人为105毫米L7炮的美国版—M68成功研制了M735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735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为M68这种被广泛使用的火炮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使这种火炮被美国M1坦克采用。

德国人还在参与MBT-70计划时,就已开始研究一个作为退路的解决方案。因此在1971年,他们造出了装有新研制的105毫米滑膛炮和120毫米滑膛炮的多辆试验型坦克。最终,配备120毫米炮的坦克以“豹2”之名被军方采用,并在1977年投入生产。两年后,首批“豹2”坦克交付德军。在“豹2”坦克得到采用后,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120毫米L/44炮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先后被美国M1A1、意大利“公羊”、以色列“梅卡瓦”、日本“90式”和韩国K1A1等坦克采用。随着后来另一些国家从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余装备中获得“豹2”坦克,120毫米L/44炮被进一步扩大了使用范围,并与曾经的105毫米L7一样,成为西方世界的制式坦克炮。英国国防部一度继续拥护线膛炮和脱壳穿甲弹,但最终不得不承认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优越性,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采购了这种炮弹。但“挑战者”坦克因没能用滑膛炮替换线膛炮,而只能依靠滑动弹带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这些年来,120毫米L/44炮及其仿制版的穿甲能力已有所增强,这是因为逐渐加长了弹芯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击中目标时会受到冲击速度的影响,从而能穿透更厚的装甲,并且其穿甲的厚度大致等于其弹芯的长度。实际上,弹芯的长径比近年来已经从10∶1左右增加到32∶1。通过加长身管长度,莱茵金属公司的火炮不仅从44倍口径增加到55倍口径,还提高了穿甲能力,因此其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从1650米/秒提高到1750米/秒,而炮口动能也从9.8兆焦增至12.5兆焦。

莱茵金属120毫米滑膛炮脱壳穿甲弹弹芯的变化与发展,可以看到新型穿甲弹的弹芯正变得越来越长

随着坦克炮的口径逐步增大到120毫米或125毫米,炮弹的重量也相应增加,达到了人力难以搬运的程度。例如,美国M103重型坦克的120毫米炮发射的传统穿甲弹,一发就重达48.8千克,而且还需要两名装填手来搬运,这就使炮塔乘员从三人增加到四人,也使炮塔尺寸相应增大。苏联红军在为IS-2坦克配备122毫米炮时,通过使用弹丸和发射药分开的炮弹—这种办法使装填手需要搬运的炮弹的重量减轻了一半,但降低了火炮的装填速度,从而降低了火炮的射速—避免了类似问题。英国陆军在研制“征服者”重型坦克和后来的“酋长”与“挑战者”坦克时也采用了分装弹,并且还将发射药装在药包而非传统的黄铜药筒中,以减轻脱壳穿甲弹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重量,从而进一步降低装填弹药的难度。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仿照美国的120毫米“德尔塔”滑膛炮,研制出以可燃药筒取代沉重的传统药筒的整装弹。这种技术使一发12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重量减至易于搬运的18千克或19千克重,也使配套的破甲弹/多用途弹的重量减至24千克。

正准备为L30A1线膛炮装填穿甲弹教练弹的英军“挑战者2”坦克装填手,英军线膛炮虽然使用了滑动弹带,但穿甲威力依然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替代坦克炮人工装填的做法就是使用电动的自动装填系统。自动装填系统消除了人力对炮弹重量的限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选择自动装填系统的主要原因是它有利于坦克在行进中射击,并且还能取消人工装填手以缩小坦克的尺寸。

自动装填系统的研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法国制造的AMX-50重型坦克就在其摇摆式炮塔的尾舱中安装了一台自动装弹机,而摇摆式炮塔也特别适合安装这种装弹机。虽然AMX-50在造出原型车后就没有继续研发,但尾舱自动装填系统被安装到了AMX-13轻型坦克的摇摆式炮塔中,而这种坦克从1950年起就被大量生产,也被广泛使用。美国人也受到AMX-13的启发,制造了带自动装填系统的试验型坦克。美德联合研发的MBT-70也采用了尾舱自动装填系统。但是除了AMX-13和瑞典S坦克,自动装填系统一直没有在其他坦克上得到运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T-64才采用了这种系统。此后,苏联的T-72、T-80、T-90,以及与此类似的中国坦克也纷纷采用了自动装填系统。这些坦克的自动装填系统都是转盘式的,并且都被安装在炮塔下方。相比之下,自动装填系统在被其他国家最终采用时,都是被安装在炮塔尾舱中的。在这方面,首开先河的是日本的“90式”坦克。此后,法国的“勒克莱尔”、韩国的K2和日本的“10式”等坦克也相继采用了这种设计。

日本企业在公开资料中展示的90式坦克自动装弹机示意图,更先进的10式坦克的装弹机可能也是以此为基础研制

如果1982年开始的研究使140毫米炮作为120毫米炮的后继者而得到采用,那么西方国家的坦克将会普遍使用自动装填系统,因为这种坦克炮的弹药太重、太大(一发炮弹通常重达38千克,全长1.5米),远不是人力所能搬运的。140毫米炮是1988年英、法、德、美四国达成的一项协议的主题,而该协议旨在研制一种通用的坦克炮。这种坦克炮也叫“未来坦克主炮”(FTMA),其原型车在1992年已经完成制造和试射。FTMA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炮口动能达到23兆焦,这几乎两倍于威力最大的120毫米炮发射的炮弹的炮口动能。但由于苏联的威胁不复存在,FTMA的研发被放弃了。关于FTMA的性能,也许可以从瑞士制造的一种140毫米滑膛炮窥见一斑—这种炮在1999年发射的弹芯长度为900毫米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击穿了1000毫米厚的装甲。

瑞士在Pz 87主战坦克(即进口的德制豹2A4主战坦克)上安装的试验性140毫米滑膛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