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撞机事件 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经过

时间:2023-05-09 18:0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924 评论:0

文丨笔杆先生

编辑丨笔杆先生

2000年8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华莱士的专访。

在这次专访上,尽管华莱士提出的问题十分尖锐,但江泽民都认真地进行了回答。

当华莱士向江泽民提问如何看待当时的中美关系时,江泽民同志用自然现象形容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他说中美关系就像天气,有时候多云密布,有时候风风雨雨,有时候也会多云转晴。

江泽民表示,他认为当前中美两国的关系应该向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前进,这既是世界各国的美好愿望,也是两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西部大开发”和“三大标志工程”

2020年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年GDP总量一路爬升到了14.3万亿美元,GDP总量仅次于美国。

这是一个让人非常欣喜的成果,但在欣喜之余我们还是要清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地区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我国东、西部之间,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水平差异和距离。但庆幸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调整和改变。

早在1988年,时任国家主席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过2个战略构想:一是集中全国之力,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个过程,需要中西部地区顾全大局,保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

二是当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带动全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开始逐步将经济和发展重心放在支持中西部的建设上。届时,东部沿海地区也必须为中西部发展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而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和规划,就与这次区域协调发展的提议有关。

1999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江泽民同志在提到我国西部的问题时,非常认真地说:“想要实现全国现代化,必须对我国西部进行大开发,否则中国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江泽民强调,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国家必须予以重点支持。国家要制定支持西部开发的财税、金融、外资外贸、吸引人才和科技教育等方面政策。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方针。

同年6月17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会议场中群情肃穆,众人都在认真思考江泽民同志不久前刚发表的讲话。

这次会议上,他再一次提及了“西部大开发”并强调,在过去的数年间,党和政府经过周密规划和精心组织,做好了全面推进的准备。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我们要有信心大胆迈开步伐。

随着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也正式拉开。从此,中国的西部开发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从2000年开始,一系列重要的民生和经济工程也开始陆续启动建设并推进。其中就包括了“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在西部大开发中极具代表性。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在2000年11月启动的“西电东送”工程。

彼时国家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较短且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所以国内的经济结构和基础设施水平仍旧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状态。

“西电东送”工程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西部省区丰富的煤炭、水能等资源转化为电力资源,输送给当时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建设。

紧接着就是“青藏铁路”和“西气东输”工程,这两项工程的启动时间分别是2001年和2002年。

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线,青藏铁路的建设推进对于增进民族团结、改变地区贫困面貌、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西气东输”工程,更是首次将西部的资源优势成功地转化为了经济优势,不仅成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改善沿线人民的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哪怕时至今日,这三项工程都给予了我国东、西部人民极大的生活便利和经济效益,也正是依托于这些重大工程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才得以快速增长。

而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西部开发的顺利进行,彼时的国家外交策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为西部开发营造出了一个符合自身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周边环境。

这也是江泽民同志执政期间的一大亮点。

“和平外交”策略

1991年,彼时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解体,一时间风云变幻,国际格局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面对这一变化,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了前人的外交成果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江泽民外交战略思想,并以此为外交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对美关系为例,在苏联解体以后,中美之间于1972年以共同抵御苏联威胁为基础所建立的战略似乎也不复存在,美方开始有一大群人鼓吹“中国崩溃”论,不断诋毁、破坏中美间的合作关系。

尤其是在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以后,一直拿所谓的“人权”问题对我国进行打压,态度十分强硬。

克林顿之所以敢如此做,就是因为在苏联解体以后,美国认为与中国的合作不再具有价值,而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彼时的美国有着绝对实力影响到任何一个国家。

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改革开放,一直在积极寻求机遇,希望融入到世界体系之中。只有这样,国家的经济才能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因此,对于美国我们必须要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既要能不卑不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要保证中美关系处于一个适中的稳定状态。

要知道,从1992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而美国又是我国外交上的主要对手,所以中美关系的是否稳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对我国具有战略意义。

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将我国彼时的外交工作目标放在了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环境上,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

在江泽民同志的带领下,仅是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江泽民就同克林顿举行了10次正式会晤,其中中美元首互访2次。

此外,除了正式会晤,江泽民还时常同克林顿以信函、电话等方式频繁接触和沟通,不断推动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增加两国的了解和互信,为推动改善中美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8年6月,江泽民和克林顿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会谈。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地区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也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会后,江泽民同志曾表示,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审视中美关系。要排除各种干扰,坚定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后续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就不得不感叹江泽民同志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意识。

正是因为有了此前的努力,尽管此时国际形势动荡,但国内的局势总体趋于平稳,经济建设和西部开发等惠民战略工程才能得以稳步推进。

除却对美关系,在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外交关系中,江泽民同志也多采用以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的形式拉动双方合作,无论是对俄、对欧、对日还是我们地缘周边的国家,他都在尽力给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中国人“永远的痛”

2001年4月12日,中国海南海口市美兰机场,中方向美军移交了24名美军人员。这24名美军都是EP-3侦察机的机组人员。

而就在11天前,2002年4月1日,这架美军飞机擅自闯入我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在发现了美军军机以后,我空军2架歼-8战机立即起飞,对美军的EP-3侦察机进行跟踪驱离。

然而就在驱离过程中,美军飞机违反飞行规则,突然大角度转向,随后与我歼-8战机相撞,导致一架军机失控坠毁,飞行员王伟同志失踪。

随后这架受损的美国军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闯入我国领空,降落在我国海南陵水军用机场。

这就是当年举国震惊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这起事件被曝光以后,在国内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因为这已经不是所谓的近距离侦察,而是明目张胆的侵犯主权行为,群情激愤,人们纷纷要求美国道歉。

但此时美国的态度十分强硬,他们不仅不承认这起事故是由美方军机操作不当引起,甚至还倒打一耙,认为是中方的军机肇事,要求立即归还美方人员和飞机。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针对美国方面强硬无理的态度,江泽民主席在 2001年4月3日上午会见来访的卡塔尔首相阿卜杜拉时,有意识地就“撞机事件”发表了一次公开谈话。

江泽民同志在谈话中郑重指出:飞机碰撞责任完全在美方,美方应向中国人民道歉,并立即停止一切在中国沿海空域的侦察飞行。

随后,在2002年4月4日访问拉美六国之前,江泽民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的欢送仪式上再次表示:外交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协调好有关部门,务必处理好此事!

在中方的层层施压下,美方最终发出了一份“极不情愿”的声明,以此来换取美方的24名机组人员。4月12日,“撞机”事件仅仅过了11天后,美军军机上的24名人员就被移交,而最讽刺的是,再过2天,就是西方所谓的复活节。王伟同志则在数天搜救后,最终被判定为死亡。

虽然美方最终选择了道歉,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一次对中国底线的试探。然而此时的中国重心都放在经济发展上,军事实力也无法与当时的美国相抗衡,只能将这些屈辱和不甘咽回肚子里,一如2年前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一样。

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了北约战机的轰炸,三颗精确的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国大使馆,导致我国三名记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当场死亡,其中朱颖在遇难时还怀着身孕。

而经过这一系列事件,也让我国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唯有自强不息,发展壮大才能不为外敌所辱。

结语

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时间,江泽民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担负了大量的外交事务,并在中国同世界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外交中,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在江泽民同志的带领下,我国重启并加快了经济改革进程,通过修缮中美关系,将中国与国际社会重新连接在了一起。并且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市场化的改革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作家库恩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能是10年或更长时间内实现两位数巨大增长的关键催化剂,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从此奠定。”

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去世,享年96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