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完整版

时间:2023-05-09 11:4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076 评论:0

“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当小说的作者,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里客串角色的时候,他说的台词,往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嘛。一言蔽之,《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导演姜文和作家王朔这两位如今已年过60的艺术家,共同追忆自己十几、二十岁时,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北京,所度过的青春年华的作品。影片从一开始便采用“我”的独白,向观众表明了,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电影,而且还很贴心的强调了,这是在“分不清幻觉和真实”的情况下,说给观众听的电影。

“我”叫马小军,小时候最大的幻想是中苏开战,好成为战争英雄。长大之后,我的爱好是“溜门撬锁”,不过别误会,我不是去偷东西,那个年代的人们,也没什么可偷的。我只是喜欢那种偷看别人秘密,还不被他们发现的刺激感觉。有一次,我在进到一个陌生人家里的时候,看到了墙上挂着的一张,穿着红色泳衣的女孩的照片……

说到这儿,我就有点说不下去了。不想过分剧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我的描述,这个叫“马小军”的主角,很可能就是个变态。其实,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确实能够意识到,如果这不是一部“分不清幻觉和真实”的电影,如果影片里的故事真实发生过,那么马小军就是一个没有被判过刑的“少年犯”。

但“自传”性质的电影,毕竟不是自传,更不是呈堂证供。这只是一种叙事手法。姜文是“马小军”吗?王朔是“马小军”吗?说实话,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是想通过“马小军”这个艺术形象表达一些东西的。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青春。

“青春”是什么?50后60后的青春,跟00后10后的青春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又肯定会有一些一样的东西。比如对异性的幻想,比如对“孩子王”的崇拜,比如对暴力的无意识美化,比如对情感的炽烈表达……人,毕竟不是动物。不过,如果说人在哪个时期最接近“动物”的话,那可能还真的就是性意识逐渐觉醒的青春期。“每一个少年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犯。”这种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但却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我作为一个90后,回想起自己的青春,也觉得蛮“傻逼”的。把这种“傻逼”的青春幻想写出来,拍出来,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如果以此来对创作者进行捕风捉影的指责,那么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因为首先,对艺术作品的批判,不应该上升到批判创造了这个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其次,艺术作品之所以叫“艺术作品”,就是因为这是“虚拟的”,是“虚构的”。

如果未来有那么一天,我也写了一本这样的小说,然后被人拍了一部这样的电影,那么我可能会在影片的结尾加上一句:“虽然我的青春恋爱物语确实有问题,但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也有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