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一个时代的吗 李白和杜甫谁的成就高

时间:2023-05-07 12:5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238 评论:0

历史开讲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中期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迥异,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游历中度过的,他们的诗歌也是在不同的地方创作的,从他们的创作,到他们的流浪,再到他们的逝去,展现了一个诗意与悲凉的历史画面。

李白:浪迹天涯的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他是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飘逸而著称,有“飞天遁地之才”。

李白从小就显示出超凡的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他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十五岁时就开始游历四方,先后到过长安、洛阳、江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他在游历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如高适、王维、孟浩然等,并与杜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也在游历中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如《将进酒》《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等。

李白一生对仕途并不热衷,但也曾有过几次接近权力中心的机会。天宝三载(744年),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时曾说:“卿家诗赋可媲美太白星”。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因为得到太平公主和安禄山的赏识而被召入长安。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因为得到高力士和姚崇的推荐而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是这些机会都没有让李白留在朝廷久待,他不久就因为得罪权贵或自己放弃而离开了长安。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成都。李白也随之西行,在途中遇到了永王李璘。永王想要借助李白的才名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就任命李白为从事中郎,让他随军东巡。李白虽然不满永王的野心,但也无法拒绝,只得随从永王。在江陵,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表达了他对天下大乱的忧虑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不料,永王因为受到吴郡太守李希言的平牒而大怒,决意造反。李白被卷入了永王的叛乱之中,险些丧命。幸亏郭子仪和宋若思等人相救,才得以免罪。但是,李白也因此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境内),开始了他悲惨的晚年生活。

李白的晚年,是一段风雨飘摇的旅程。 他曾经是诗仙,是天子赏识的才子,是江湖上的侠客,是酒中的仙人。 他曾经纵情山水,畅游天下,与名士高人结交,与诗友豪迈相唱。 他曾经志在青云,想要报效国家,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是直到死都没有得到过重用。

安史之乱,打破了他的梦想。他跟随永王李璘出征,却遭到失败和陷害。他被捕入狱,差点丧命。幸亏有友人相救,才得以脱身。但是他也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夜郎,与中原隔绝。他在流放途中,没有放弃诗歌。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用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他还保持了自己的洒脱和风趣,与人交流和赠诗。

后来因为朝廷大赦,他才得以返回中原。但是他已经老了,病了。他没有了仕途的希望,也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他只能依靠友人和亲戚的接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晚年来到安徽,寄居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那里。他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他死后被葬在当涂。

李白的晚年,是一段凄凉的旅程。 他虽然有诗歌相伴,但是也有孤独相随。他虽然有友人相助,但是也有敌人相害。他虽然有豪情未泯,但是也有遗憾不尽。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也留下了自己的声名和影响。他用诗歌抵抗了命运的不公和时代的动荡,也展现了自己的气节和风骨。 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却创造了自己的艺术和传说。他虽然没有登上青云之上,但是却飞到了诗仙之位。

杜甫的诗人之路,是一条从狂放到沉郁,从浪漫到现实,从理想到悲悯的道路。他的一生,也是唐朝盛衰的缩影。他的诗歌,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被誉为“诗圣”。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出自京兆杜氏的分支。他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这一时期,他写下了《望岳》《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对时政的批评。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这些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手法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朝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质朴雄浑,富有音乐美感。他的诗歌思想深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表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爱国情怀。他的诗歌艺术博大精深,创造了许多新的诗歌形式和技巧,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的晚年,是一段充满苦难和流离的岁月。他在安史之乱后,失去了官职和家园,四处漂泊,经历了饥荒、瘟疫、水灾等灾难。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去世,他的亲友和同道也多有离散或殒命。他的身体也日益衰败,患有痔疮、风湿、眼疾等多种疾病。他的生活极度贫困,常常缺衣少食,甚至不得不卖掉自己的诗稿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他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为国家的危亡、百姓的苦难、自己的无用而悲愤不已。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写诗,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都倾注在诗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佳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