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海峡 莫桑比克很穷吗
近期中印边境的这场冲突有好消息传来,再次印证了我们的判断。
综合国内媒体12月22日报道,2022年12月20日,中印两军在莫尔多/楚舒勒会晤点中方一侧举行第十七轮军长级会谈。在此期间,双方同意维护中印边界西段安全稳定,继续保持密切外交和军事渠道沟通对话,尽早就解决剩余问题达成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案。
此次军长级会谈,是中印在12月初爆发最新边境冲突后首度举行的会谈。
这次中印会谈结果与此前我们判断的基本一致,中印双方对本次冲突均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我们曾分析过印度政府选择大事化小的原因,主要是印度军方可能趁机搞事、印度在野党可能利用冲突抨击政府谋求上位。
但中国政府不可能面临以上问题,为什么也默契地选择配合印度将此次冲突“冷处理”呢?
可以看出,印度方面选择大事化小的原因基本都是近在眼前的短期利益,中国方面的考虑则更为长远,我们更看重地缘政治格局的长期利益,而不是争一时之长短。
因为印度这个国家,情况非常特殊,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可以说即打不得,也拉拢不来,是中国崛起道路上一块避不过、挪不走、打不碎的巨石。
尽管在国内互联网上一直不乏嘲笑印度“阿三”的声音,但现实不是网络段子,印度是一个野心和综合国力都相当可怕的地域大国。我们必须从长远视角出发,认真应对这个“恼人的邻居”。
首先要分析一下印度人的“迷之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尽管在中美看来,印度仍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对于与印度接壤的南亚、中亚国家来说,印度简直是个巨无霸。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这些国家在印度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本钱,甚至像锡金这样的独立国家会被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强行吞并,变成所谓的“锡金邦”。
因此,在印度官方整日的高调宣传下,印度人普遍对国家的真实国际地位认识不清,好战言论比比皆是。
就连中国都是印度试图染指的对象。1962年,中国抓住美苏因古巴导弹危机无暇分心的战略机遇,果断出兵打击印度,并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并未彻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军此后不断蚕食我国领土,甚至与我军爆发武力冲突。
也就是说,印度截至目前仍没有吸取教训。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也决定了印度对中国极具威胁。
印度直直“楔入”印度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印度洋东连马六甲海峡西北口,西接曼德海峡东口,南通好望角和莫桑比克海峡,北望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区域,印度洋遍布海上航线。这些航线是国际大宗能源、粮食以及矿产资源运输的必经通道。
中国作为资源输入大国,国际海上运输就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印度洋就是中国左脉的“命门”。
由于地理优势,印度一直将印度洋当成自家“内湖”在经营,企图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的洋”。鉴于印度洋独特的地理结构,印度前外长潘尼迦曾有过所谓的“钢圈”构想,即依托印度洋外围的关键岛屿,部署必要的海空军基地,将印度包裹在这套“钢圈”的核心,在“钢圈”内,印度海军就像水警巡逻一样,彻底霸占整个印度洋。
到那时,中东输往中国的油气资源、中国输往他国的商品甚至包括大型军事装备往来,在运输过程中都有可能被印度“卡脖子”。
印度暴增的人口也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的中低产业链。外媒称,2023年4月中旬,印度预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这些人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印度政府的迫切任务,而美西方正在寻求与中国“脱钩”,将产业链迁出中国,双方因此一拍即合,立即着手推进具体事宜。
特别是在中美半导体“脱钩”中,印度自认为找到了未来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机会。不仅大力拨款拨地,还邀请台积电、英特尔、格芯等赴印投资,允诺补贴高达50%。
数据显示,印度2022年4月至6月的实际GDP同比增长13.5%,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2022年的GDP增速将高达7.4%,远高于全球3.2%的平均增速。印度的经济总量现已超越英国,位列全球第五。
我们必须意识到,印度是一个正快步赶来的对手。
但遏制印度目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美西方的助力下,可谓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会给中国带来无尽麻烦。
首先,中国主动采取大规模的军事手段几乎没有现实可能。我们毫不怀疑解放军在战斗中可以击垮印度军队,但以边境摩擦的现状,很难对印军造成实质上的重大打击。1962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是抓住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如今几乎没有复现的可能。
退一万步讲,就算中国军队真的给予当下印军重大杀伤,中国在国际外交层面也会极其被动,甚至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因此,国内互联网上热衷讨论的“一战定乾坤”实际执行起来难度极高,也非常危险。
拉拢印度目前也很困难。印度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偏安一地,而是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并且它还完美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狂妄心态,对周边国家不屑一顾甚至有觊觎之心,中印或许可以因为短期利益暂时走到一起,但长期来看,印度国内的投机心态注定了其从来没有真正放下对中国领土的贪念,只不过由于实力问题,暂时隐而未发。
印度渴求的产业链也是中国保障就业的基本盘,双方在根本利益上存在的分歧让中国难以成功拉拢印度。
印度国内对当前国际局势的认知也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不堪,反而印度思想界正在加速达成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共识。具体而言,可分为三种:
一是认为印度应在中美战略竞争中“待价而沽”,待局势明了后再落子;
二是认为中国是其第三个“历史性对手”,应把主要精力转向中国;
三是发展壮大本国的制造业,以保证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安塔拉·辛格更是放言,印度需要意识到并利用好自身对中国而言日益增长的战略价值,加剧中国的战略困境,反过来塑造中国行为并从中获利;中国对印度释放善意,是因为不想要陷入“两线作战”的状态。
可见,印度精英们对现状的了解和分析极其精准理性,他们的言论可以深刻影响印度政府的决策。因此,印度之后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愈发难缠。
但想要追上中国,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自己宣扬的印度教和现代化存在致命冲突,印度政府又不能像卡塔尔等国一样用石油利润收买国民。换言之,尽管印度目前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很有可能在未来面临“转折点”,当前这套模式无法一直持续。
我们要有耐心,要有战略定力。
中国绝不会无计可施,在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综合素质、新兴产业布局等方面中国仍拥有印度无法企及的优势,军队建设速度也远超印度。中国要尽力维护稳定的投资环境,加速产业升级,提升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对中国来说,打败印度的最好武器,就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