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是多少米 一丈等于多少米

时间:2023-05-06 09:5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64 评论:0

中国历史演绎小说里面的英雄武将,正面角色一般都是用骑兵长矛,比如岳飞用的是丈八沥泉枪,薛刚用的是丈八点钢矛,张飞使用的是丈八蛇矛等等。

“一丈八”这个尺寸到底有多长呢?这里的单位是汉尺,汉尺的长度是现在的21-23厘米左右,所以这长矛就有3.7--4米长。

4米长到底什么概念?我们找个实例看看。

这种武器叫马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里介绍,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魏晋——隋唐,这时代中国是骑兵争霸的时代,中国的骑兵像几百年后的欧洲骑士一样重装,在马上互相冲锋,所以诞生了和欧洲骑枪类似的武器。

不同的是,中国马槊的长度比欧洲骑士枪更长,所以使用时是拿在马槊的中端保持平衡,而且马槊的前端锋刃长达50-60CM,是专门的破甲利器。

两匹战马对冲时相对速度可以达到50公里/小时,想想看有人开车到50公里的速度拿着这个向你冲过来。。。

据说上等马槊,枪杆使用柘木制造,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贵的一种,被视为槊的首选,其硬度与柔韧度均极其出色。一杆槊使用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强弩。

当然,这其实是只能由少数世家子弟(贵族)装配的武器,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其实在成本效率上并不划算,10架强弩在战场上的作用肯定强于一根马槊,而且训练弩手要简单多了。

随着宋朝以后中国军队转为步兵为主,马槊渐渐减少,在北宋名画《大驾卤薄书》图中共绘皇室的仪仗队官兵5481人,手持马槊的金吾将军只有10名。

放大看看,就是这个,又被称为“矟”。

从明清时代很多演艺小说痴迷的描写手持马槊的武将来看,明清时代的人应该也有长枪骑士情节。。。但明清时期使用长枪的人,其实多半还是步兵。

己丑命工部造点钢长枪付京城各门守卫官军每枪长一丈三尺围圆五寸

——《太祖实录?卷一九九》

明代1丈=3.18米,所以这种步兵长枪长度也是大约4米,明初为了对付蒙古骑兵,非常重视长枪军阵,在朱元璋的标准步兵武器配置中,100名步兵中有10人手持火器,刀盾手20名,弓箭手30名,剩下40名全是手持4米长枪的士兵。

明初骑兵并不多,火器也并不发达,朱元璋就是靠着这些拿着4米长枪的步兵们把蒙古人赶回了草原。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明初14世纪末的事情。到16世纪中叶戚继光时期,明军主要配置的长枪叫“线枪”,长度一般只有9尺(大约近3米),粗仅一寸,重量只有3斤,戚继光评价它与腰刀比拼差不多是平分秋色。

同时期日本战国时代用的,则是“竹枪”,其实跟中国的线枪差不多,长度也是3米,但使用方法却很不同。

据现代日本的军史专家考证,竹枪的使用是“砸”。先高举过头顶,靠近敌人后猛地砸下来。

这个跟16世纪中国的枪法完全不同,戚继光留下的枪法口诀,基本都是“扎扎扎”,也就是刺击。

其实这是由中国长枪和日本竹枪的材质决定的,在中国,明初的《手臂录》中记载,枪材以“徽州牛筋木为上,剑脊木次之,红棱劲而直,且易碎,白蜡软,棍材也”

牛筋木是什么呢?其实现代叫梨木,主要产于欧洲及部分亚洲地区,但是供应量不多。具有均匀细致之木肌,颜色为红棕色。在普通木材里算是比较硬的一种。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长枪材质,实际是以讲求硬枪杆为主,至于软的白蜡木,则适合做棍子,或者是江湖上耍花枪的材料。

在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直接说了,在我军中不许学练那些好看的花枪,必须练他制定的枪法。对枪杆的要求,必须是“根粗腰硬”。 也就是都必须用硬枪杆。

在当时的日本,却找不到合适的木材,于是无奈的大量的使用竹子做枪杆。

但是由于竹子的柔软性,用力刺出后就自然的变弯曲了,哪怕是受训练的人也没法刺中目标,更别提古代一般的杂兵了。

于是日本战国时期的日军,干脆就砸吧!反正砸倒了还是一样可以取首级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