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通俗解释
实践唯物主义的好观点是:世界依赖于实践从而依赖于人和主体,集中反对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承认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这种理解的根据不仅有马克思的著作,还有哲学史、人类的实践、认识论、现代科学等等。
因此,即使这种理解并不是马克思原意,但如果有其他根据,那么这种理解仍然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毕竟书本上的根据是次要的,起主要作用的是实践、事实和科学的根据。这样,我们还须进一步考察这些根据。有些什么根据呢?
第一,哲学史的根据。近年来流行一种关于西方哲学发展的观点,认为西方古代盛行的哲学是本体论,到近代本体论已让位于认识论,实现这一转折的代表人物是康德,而马克思则开辟了从认识论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转移。因此,本体论哲学在今天已经是完全过时的东西。这种理解是很难成立的。本体论问题,或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说,即世界观问题,是通贯古今的永恒的问题,是谁也回避不了的问题,永远是哲学的核心问题。
任何哲学均有其世界观或本体论前提,认识论、任何意义下的实践唯物主义也均有其本体论前提。有的同志不是也把实践唯物主义称作实践本体论吗?说不同时代的哲学有不同的重点是可以的,但重点的转移不会动摇本体论的核心地位,如果本体论过时了,哲学就过时了。
康德
说到康德,人们总认为他彻底否定了本体论,从而开辟了认识论的新时代。这实际也是“康德注我”的做法,并不符合康德的本来面目。人们忘记了,康德研究认识论不仅是在为科学寻求一个认识论的立足点,也是在为本体论找到一个认识论的根基。他的著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就点明了他的哲学事业的目标是“形而上学”,即本体论。
康德没有完成的事业由他的后继者延续下去,黑格尔正是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康德的事业,今天西方实证主义流派抑黑格尔而扬康德完全是由自己的立场决定的。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权威。马克思多次承认他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生,多次谈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何时变成康德的实证主义倾向的门徒的呢?
第二,实践的根据或人化自然的根据。“人化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提出来的,现在理解不一,但在这里涉及的范围内,双方都承认人化自然是人改造过的自然,分歧在于如何估计这种改造即实践的作用。
这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所谓人化自然,或者属人世界,就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过的世界。人化自然并没有否定或排斥非人化自然。它只是讲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的,上面打上了人的烙印。
没有经过人的改造的自然,就是非人化自然,而且人化自然就是从非人化自然转化而来的,所以非人化自然当然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没有非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从哪里来呢?人化自然也是复杂的,它的各部分人化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化的程度很高,有的人化的程度很低。
比如月球上人的痕迹就很少,只有一点点。人化的范围主要是在地球上。今天的地球同人类出现以前的地球相比,当然面目全非,但也不是说地球上的一切都人化了,还有许多东西是非人化的,是还没有人化的,我们还在不断地研究它们,想使它们人化。有些东西虽然人化了,但还看得出它原来的面貌,比如桌子,我们还看得出它是木材。
有些东西原来的面貌就看不出来,比如收录机、扩音器,自然界根本就没有,是人们把它们创造出来的。所以地球上事物的人化程度是可以加以详细的区分的。一般地讲,人化的结果对人都是有利的,是为了有利于人,才去加以人化的;但人化的结果也往往不利于人,这就是经常谈到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等。所以,这个概念的提出确实有很大的意义。
另外一种看法是:人化自然或属人世界指人所面对的世界,属于人的世界,依存于人的世界,因为它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过的(世界对人的依存不仅是实践上的,而且是认识上的,这点后面还要专门讨论)。因此,就不能说什么非人化自然,那是未经过改造因而不能认识的,即使存在,对人也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是根本不能说的。这里的争论在于能不能说人化自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前面已谈到人化自然并不排斥非人化自然,非人化自然当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仅如此,就是人化了的自然也仍然是客观的。
茶杯的形态当然依赖于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研究这个茶杯,或要进一步改进它,它是不是客观的,是不是不以我们意识为转移的?回答只能是肯定的。这是两个问题,一方面应承认它依赖于人的实践,没有人的实践就没有茶杯;另一方面要承认它在我们的认识关系里,在改造关系里,是客观的,是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实践本体论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