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电子书
哲学并不高深,哲学就是我们做的每一次人生反思。
——百度网友
没读《中国哲学简史》以前,我对哲学的认识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程学习层面。主要停留在以下两点:
一,我混沌地认为一切抽象于具体事物的经验道理,即是哲学;
二,我模糊地认为哲学是一系列抽象知识的组成,有用却往往不知如何用。
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后,有一种被点化的顿悟之感。从中了解到哲学不是知识,而是类似形而上学的心灵境界提升,或者类似宗教中的一种精神信仰。所以我们不必惊慌于学习了哲学却不知何用。哲学本身并不是告诉我们”如何用”的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对知识的反思,教会我们在身体力行时,站在一个更高层面来思考自己的作为。
以前,我总是痛苦于一些琐碎的工作或者迎合大众流行的倾向,似乎违背于艺术之路。这些都是我原有知识体系对自己的束缚。现在,读了此书后,我能哲学地思考人生大问题,更可贵的是我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和角度去进行生命反思。
过去的我,对哲学的另一个误解是,我无法清晰地分清宗教和哲学。往往会认为哲学属于科学,宗教属于迷信,这两者完全对立。细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后,结合对哲学定义的深刻理解,才逐渐明白宗教和哲学之间相互联系,每一种大宗教背后都有哲学作为基础,赋予迷信及仪式等色彩。比如书中冯老先生前后几次提到:佛教和佛学是不同的。关于这一论断的分析和说明,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对当今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 当今中国常常被说成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可怕国家”,但中国人在做人方面的“统一”特质,又是非常明显。对于勤劳善良的追寻,对于尊老爱幼的传承,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向往,也处处体现。当今中国,不少人开始重拾宗教,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报道一些“奸商”与“恶官”却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这恰恰是因为佛学和佛教的差异所致。虽然中国至今没有主流的宗教体系统领全国,但中国几千年来文明传承,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哲学化思考和信仰。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体现。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如何为人,如何与世相处之道。那些“奸商”和“恶官”他们只利用佛教中偶像崇拜,仪式作为自我庇护和解脱的工具,无非是自欺自人罢了,他们并未对佛教内蕴含的佛学这一哲学体系深入思考,所以也根本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反之,很多人读佛经学佛理,并不用加入宗教,也可以学习到佛学,学习到佛教中的哲学部分,用以了悟人生,开化自己。
《中国哲学简史》对中国人的艺术思维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透析。书中提到老庄哲学的处世之道是“逍遥”、“齐物”、“无待”、“有无相生”、“虚心静观”、“天人合一”等。这种自然而单纯的“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也是中国古代及近代绘画大师对中国哲学理念的一种解读。一种愿从大自然中得到美好感受与力量,愿大自然和谐共生,臣服与自然的人生哲学。优秀的中国古代及近代绘画作品也往往更明显地透露出这种更高层次的哲学意味。顾恺之,王维,石涛等不同时代的绘画大师,都是擅长绘画自然风光,同时他们各自的哲学修为和对艺术理论的独到见解都为世人传诵。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中国人一直都不缺乏哲学式的思考和生活,中国人对绘画的审美也往往哲学化的,这和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较为强烈的反差。
另一方面,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哲学的分析方法一直以来是负方法, 表达方式多以做比喻,求暗示为主。在于不是什么,不像什么,或是充满暗喻的一指之间,中国哲学显得缺乏逻辑,但又寓意无穷。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形式也不断启发中国艺术家进行审美关照的自觉意识和自由想象,成为中国画重意境和意象造形、重神彩、气韵、无为而为的思想根源。中国的写意画,更将这种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唐代的吴道子,创立水墨写意山水画。宋朝的梁楷,创立泼墨写意人物画。五代的徐熙则开了写意花鸟画的先河。明代的徐渭创立了泼墨写意花鸟画。近代的潘天寿创立大写意花鸟画。近代的张大千创立了泼彩山水写意画。中国绘画大师对这种意会和暗喻的表达形式,一代代的追求和升华,也处处体现出中国人哲学思考的独特方式。这种暗喻的魅力,也表现为了中国绘画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读者从《中国哲学简史》中领悟的心得,希望大家也能多读此书,正确理解哲学与人生、哲学与宗教、乃至哲学与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