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宁波大学导师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核心之一,涉及校、院、师、生等诸多方面,教务管理系统也是学校教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师生、教务管理者和校领导的需求不断拓展,教务管理系统也要持续改进甚至是再造,但其本身牵涉全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及学习管理,并不能简单粗暴、大刀阔斧般进行封闭式改造升级。
问
丨什么样的定位思路,让师生用得上?
丨怎么样去过渡推进,让师生用的好?
丨如何做好持续规划,让师生用的久?
答
为此,金智教育研究院采访了宁波大学教务处的王晓东副处长,深入了解宁波大学教务系统从顶层规划到落地践行的一些思考与方法:
理清现状
厂商服务累,用户使用累。
1
高校对教务系统的功能有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学校教学也在不断改革,每次改革都需要系统适变去支撑,厂商很难提供统一的服务;
2
产品越来越复杂,在过往只需具备基本学生管理功能如开排课、考试、成绩等叠加了大量的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内涵后,产品脱离了原有的主线,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很高,使厂家服务的及时性和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3
随着开发工具的升级,十年前五年前的产品或许没有及时迭代,比如对移动端的适配性和兼容性差,随着国际留学生的不断增加对多语言版本也有更高要求。
明确定位
教务管理的服务对象是谁是谁?
在梳理思路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教务管理的服务对象是20000+学生?是2000+专任教师?还是50+教务管理人员?如果一个产品不是为大部分人服务的话,那它的定位就出现了偏差,教务管理系统应该面向师生提供信息化服务,而不只是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化系统。
梳理思路
核心精简化,服务个性化。
1
教务的核心内涵、核心模块应该围绕学生进校到离校,第一个以学籍为主线索,第二个以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为主线索。
2
考虑个性化服务,从教务内核剥离出来,对不同学校不同类型师生的需求,以碎片化的泛在服务方式去开发,有利于内核的相对稳定和简单。
3
实现外围碎片式服务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核心系统不断梳理和精简,提炼公共核心部分,分阶段部署和实施。
强化保障
有指导、有经费、有队伍
宁波大学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每年都有统筹规划,教学信息项目和学校运行管理项目都会经过领导小组的评审,教学信息化在三年前就被列入了重点项目,这就有了顶层规划的指导,同时和信息化部门加强协同,明确各自职责,并引进战略合作方,分年度的申报经费预算,逐年实施部署。
平稳过渡
建立服务感知,由内向外推进。
教务系统的升级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宁波大学打算用几年的时间分步完成,不太可能让师生完全无感知,但要尽量减少对师生学习和教学的影响,考虑了一些策略性做法:
需求牵引
通过需求牵引的方式,如学生有大量就业、成绩类自助打印的需求,就提供自助打印系统;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涉及学分认定、项目管理,也用新的系统来满足。
服务感知
一站式服务平台上除了教务的外围应用外,学工、财务、人事的服务也都集中在上面,对师生建立集中服务信息门户的形象,随着需求的衍生不断拓展和丰富服务应用,给师生一种由系统向服务转变的感知。
台阶推进
由外向内推进:如先做数据查询类的服务,再到数据申请类的服务,最后改造核心业务;同时由后端向前端推进,不影响数据的生产。如先做排考模块,但成绩录入仍可以在老的系统操作。
预见未来
延伸内涵,未来提供三个“大”。
不单纯的说教务信息化,而是成为教学信息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务信息化的内涵在不断地延伸,未来希望建立并提供三个“大”:
大服务
面向师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平台的整合,延伸到学习与成长全过程,如在线学习、图书文献、双创活动等方面的服务;
大管理
不只是管理学生学习数据和教师教学档案,更多地管到智慧教室、教学资源、实习实训实践、学生成长发展和专业质量提升;
大数据
教务系统和教学平台的业务、服务生产出来大量的数据,通过清洗和整合,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服务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本文分享
结束
意犹未尽
???
宁波大学教务处王晓东副处长将会在本校于2018.01.05号举办的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上,作关于教务系统《年轮式过渡渐进式升级》的报告,与大家详细分享宁波大学教务系统升级过渡之道,戳原文报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