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意义 几何平均数的意义
每段时间,媒体就会报道一些工资、收入、资产之类的平均值数据出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每次报道出来,大家都在感叹自己又拖了后腿。
但实际上这些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但对普通人并不具有什么参考价值,看看热闹就可以了。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收入、资产、工资差距很大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工作年限等,情况都不同。王家有钱一千万,邻居九个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王百万。
如果非要看,就要看收入、资产、工资的中位数、众数,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因为中位数和众数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水平。
平均值越高只能代表总量越大,却不能代表分配是合理的,还要要看看方差和极差,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并不是说要搞平均,而是要提高大家工资收入和资产的平均值、提高众数和中位数的值,并且同时缩小方差和极差。
而且,这些收入数据也要分具体地区统计才有意义。
不同地方的物价、房价不一样,同样的收入购买力不同,在北上广深省会等大城市月入8000和在十八线小县城月入8000相比,生活质量天差地别。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月入上万的人,真的很多,但如果没有房子等资产、没有家庭支撑,日子只能说勉强能维持着走,毕竟房租、生活费等杂七杂八的开支一出,就没多少剩下来了。在小县城能实现月入上万的人非常稀少,但房租生活开支等确实是比大城市少很多的。
另外,资产、收入、工资三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工资不高可能并不代表收入低(因为并不靠工资生活,比如还有房租、分工、理理财收益),有些人工资高、收入高但并不代表生活就宽裕(因为资产很少或支出很多。)[允悲]
现在的社交网络上,会给人一种错觉,感觉所有人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人人都月入上万,到处都有人年入百万,985硕博。
实际上,本科学历的人只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5左右,能实现月入上万的人真的很少,能实现月入上万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就连上海这个超级大城市的平均月薪都才1万出头,还有很多人没到一万,绝大多数城市的平均月薪都没能上万。
更何况,现在媒体报道的信息,还是平均数,并没有众数、中位数之类的数据具有代表性,且这些平均数的来源不一定准确,很多低收入人群是没有参与。
最后,我认为收入高有高的活法,低有低的活法,最重要是要活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活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定自己的生活水准。
千万不要去和别人比,每个人的机遇、才能、天赋、家庭背景等,都是差得很远的,有人累死累活也做不到月入上万,而有人很容易就年入百万,有人年少有为,也有人年纪很大了才成功,更多人一辈子都很平凡。
和别人比较,只会让自己更焦虑、陷入自我怀疑、变得自卑。因此,要自己和自己比,默默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才是正事。#元宵节快乐##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