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作文800字
1999年5月8日,贝尔格莱德上空的一架美国B2轰炸机发射了三枚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数十人在爆炸中受伤,大使馆建筑更是严重损毁。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
尽管北约方面解释是因为使用过时的地图而导致的误炸,但是伟人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信息安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就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悍然对南斯拉夫发动轰炸时,南斯拉夫所有的信息通信系统几乎瘫痪,而南斯拉夫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都是美国微软的windows系统。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微软在战争中向美国军方提供了后门,但这种炸弹按钮被别人握住的感觉没有一个中国人喜欢。
就在南斯拉夫惨案发生后一个月,一场主旨鲜明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参会的领导和专家都对国家信息安全高度重视。
在这场名为“发展我国自主操作系统”的座谈会之后,中国自主CPU芯片的开发刻不容缓。
然而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组织力量对国产芯片发起冲锋,从1986到1995的10年时间里,相关部委曾组织过代号为531、908、909三大芯片战役,耗费了百亿资金,最后却难说胜利。
而欧美国家更借助所谓的《瓦森纳协定》对中国芯片发展形成重重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国产CPU重新出征,多少带有些悲壮的色彩,这注定是一场前途未知的旅程。
从2000年到2005年,是国产CPU在黑暗中艰难前进的第一个五年。
总共有三支队伍投入到了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而他们共同的对手就是微软+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
第一支队伍是北大教授程旭带队的北大众志,虽然江湖传言北大出政治家,清华出科学家。但北京大学其实从1995年开始投入自主CPU的研究。
2001年,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在工作狂程旭的带领下,北大计算机和微电子系最优秀的学霸们都在开发中心集结,夜以继日的为开发国产CPU而努力。
另外一支队伍开发的方舟一号CPU却率先问世。
1999年,加拿大华人李德磊创办了方舟科技。李德磊有摩托罗拉和日立的CPU设计经验,手下也有一票队伍,却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倪光南在联想并没能够实现做芯片的梦想。
而参加完那场座谈会之后,他一直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CPU耿耿于怀,直到他遇到了李德磊和他的团队。
于是,倪光南帮方舟科技找资金、找政府支持。在他的牵线下,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计委重大专项、信息产业部产业基金都给方舟都给了资金,而他本人并没有从方舟科技拿一分钱和股份。
2001年7月10日,方舟1号CPU正式发布。
而另外一边,2002年8月10日凌晨6点,中科院计算所北楼105房间突然响起雷鸣般掌声和欢呼声。
安装了龙芯1号CPU的计算机正常启动,这标志着龙芯1号成为了第二款研发成功的国产CPU,龙芯1号的背后正是中科院微电子所。
2002年底, “北大众志-863”首颗国产32位CPU也成功流片。
仅用了3年时间,我国就拥有了三款国产CPU,在当时中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无疑大大提振了国人的士气。
毕竟攻克了CPU,就有了摆脱对美国依赖的底气。
CPU做出来了之后,接下来就是面向市场和用户。但很快,三支队伍就在强大的势力面前碰的头破血流。
面对强大的Wintel联盟,我们的队伍勉强绕过Intel,才发现更难突破的其实是微软。
北大众志的程旭很早就认识到软件适配的重要性。所以他之前就将研发中心一半的人力都分配去做配套软件。
但匹配众志863CPU的独立操作系统却连基础办公office都用不了。而基于开源Linux系统打造的方舟操作系统,也是同样的问题。
尽管有中国本土office之称的永中跟方舟共进退,尽管政府出面针对Linux系统桌面的13大类50多个问题,在全国技术招标后一项一项解决,甚至北京市政府在选择办公软件时不惜把微软踢出局。
但这一切都不能换来国产CPU和国产操作系统取得真正的成功,一切都归咎到独木难支上。
围绕着Wintel联盟是无数个自循环的商业生态,硬件上从CPU到主板再到各类芯片,软件上从底层操作系统到各类应用软件,早就已经运转的非常成熟。
而三支队伍不仅要解决CPU的问题,还要解决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甚至还要自己造电脑,这笔经济投入账根本算不过来。
众志和方舟一度想要通过所谓的网络计算机来抢夺市场,希望绕过windows来和微软竞争,但同样因为网络上能够应用的软件太少,软件生态不成熟而失败。
众志的最后一下的努力是“桌面云”业务,当时国家电网认为用个人电脑办公不安全,下令不再采购电脑,改用众志的桌面云,但由于终端用户的体验太差,这次合作最后也不了了之。
众志此后便再也没有消息。
而李德磊拿着国家投入的千万级资金,不仅没做CPU研发,反而在中关村建起了方舟大厦。
而他的理由是:拨款太少了,根本不够给研发人员开工资。
2004年,李德磊更决定直接关停芯片研发,转型成为美国存储芯片企业飞索半导体的合作方,帮助后者开拓中国市场。
随后方舟科技遭到科技部的调查,李德磊跑回了加拿大。而倪光南院士背负着沉重的歉疚,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剩下的一家龙芯CPU,一看这苗头,就没有进入消费领域,此后主要在军工领域发力,我国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用的就是具有抗辐照能力的龙芯CPU。
当时这是后话了,对于所有关注国产CPU进展的人而言,2006年绝对都是不好的年份。
投入巨资打造的三大国产CPU,仍然打不破美国人的封锁,这不禁让人怀疑自主研发芯片到底有没有明天,而另外一件丑闻更把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推向了深渊。
2006年1月17日,有人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论坛上发了一篇题为《汉芯黑幕》的帖子,公开指责汉芯1号造假。
而三年前,作为国家863计划研发成果的汉芯1号DSP芯片刚在上海召开了产品发布会。
DSP是与CPU并重的芯片工业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无线通信和图形处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有少数欧美国家拥有DSP芯片技术,而当时中国在该领域还是空白。可想而知这样一款芯片的问世,不亚于国产CPU成功研发所带来的轰动。
当时就有人好奇,以国内的芯片研发水平,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个世界级的DSP芯片出来?
时间回到2001年,摩托罗拉将原本负责芯片测试的陈进派到中国工作,负责模拟电路设计。
可陈进毕竟没有专业芯片设计基础,在摩托罗拉很快就混不下去了。
于是他决定转向学术圈,不过他在给大学投的简历上,还是很实诚地写明其工作经验主要在芯片测试领域。
当时正处于国产CPU研发的黄金时期,所有跟芯片相关的都少不了钱。
大学也需要陈进这样“喝了洋墨水”的博士帮助申请研究经费。于是陈进顺利地进入了校园。
此时的陈进俨然成了大家眼中的海归专家,他在摩托罗拉的工作经历也从芯片测试升级为芯片设计经理,还主打DSP核心电路开发和SOC芯片的设计。
镀了金的陈进火速评上了教授职称,组建起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轻松拿到了国家863计划“汉芯DSP芯片”的研发任务。
陈进的“工作效率”也快得惊人。 “汉芯1号”从2001年9月开始设计源代码,4个多月就完成设计,又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流片。
之后便是盛大的发布会。可是几年过去了,这么厉害的芯片,居然没有量产。
水木清华论坛上的帖子曝出了真相:陈进用来演示的芯片,其实就是摩托罗拉的芯片。
陈进先是花钱买了10颗老东家摩托罗拉的芯片,然后找了个装修公司,让农民工拿砂纸把芯片上摩托logo磨掉,然后再印上了汉芯logo,就摇身一变成了国产汉芯。
而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家装修公司还为自己能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出一份力而自豪,堂而皇之地在官网上宣称:由2003年上海新长征突击手、留美博士陈进先生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组成的上海某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开发出的“汉芯1号”DSP芯片在上海诞生。
瀚基凭借自身设计经验和实力,承揽了DSP芯片在产业化应用上的“产品定义和造型设计”任务。
芯片设计变成了“造型设计”,汉芯造假被调查组确认后,陈进一下子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而在没曝光之前,被视为汉芯1号发明人的陈进已是各种荣誉加身。借助汉芯1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各项科研经费。
于是就有了造假系列之汉芯2号、汉芯3号和汉芯4号的相继问世。
在被举报造假之后,陈进虽然被撤销了所有公职,但由于当时国内科研领域法律体系不完全,管理不规范,这场风波中没有一人承担刑事责任,参与技术评估的诸多专家也都置身事外。
作为“龙芯”芯片研发团队项目负责人之一,黄令仪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而中科院的胡伟武教授,正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
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搞国产CPU。面对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之一。
虽然龙芯1号与英特尔产品性能上差距很大,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在黄令仪和同行的龙芯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1号一路做到龙芯3号,国产CPU正在不断壮大,
除了北斗卫星外, 复兴号高铁和歼20上的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己的“龙芯心脏”。
回望这20多年,这无疑是一场漫长的逆袭和突围,在国家使命面前,总有人奉命于危难之间,坚守于挫折之下,崛起于不屈之中。
2023年4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86岁的黄令仪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了这个她深爱的祖国。
正是有着像黄令仪这样的一群人,中国芯片才能在经历过挫折之后实现了更大的进步,而中国的信息安全状况因此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023年,美国又对中国企业进行了新一轮的制裁,又有28家中国企业被列入了“实体清单”,龙芯中科也榜上有名。
结语
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有志气的中国人自然不服输,他们孤身走过暗巷,更是无数次对峙过绝望,但他们并不是“孤勇者”,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
黄昆、王守武、谢希德、汤定元、黄敞、黄令仪、胡伟武、张汝京、江上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