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火把 火把节的火把简介
走进传统村落
开栏语: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兴宁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特点鲜明、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即日起,本报推出“走进传统村落”系列专题,让曾经“散落民间人不识”的古朴村落,更生动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兴宁市径南镇南边,有一村庄,名唤星耀。村子面积不大,行政范围总面积仅有2.49平方公里,四面青山环抱。2014年,这个村子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静静地存在于繁华世界之外的星耀村,全村皆为“罗”姓人家,因其至今尚遗存众多的古民居和独特民俗“火把节”而闻名遐迩。走进这里,触摸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民居,听着娓娓道来的节日风韵,仿佛还能看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梅州日报摄影记者:吴腾江摄)
光亮闪耀现此村
10月9日,绵绵细雨打湿了脚下的道路,远处山头轻烟缥缈,眼前古宅庄重静谧,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星耀村,旧称新坳背,因罗氏祖先梦见村西南梅子窝上空出现巨星,光耀天地,遂改此名。星耀村党群服务中心,前身是村里的百年老校,与其并排而立的,便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罗氏祖祠。
在罗氏祖祠正堂贴着一副对联,其上联“朱明万历白石在前合两房堂构相承云裔铣振蒙祖德”则点明了罗氏落居星耀村的时间和迁出之地。相传明万历年间,星耀村罗氏开基祖罗拱台、罗拱辰兄弟二人,自径南镇白石村井头坑迁出。台辰兄弟手举火把前行,约定最大最亮火星落下处,即为新落基地,行至现星耀村祖祠老屋山下时大火星正好落下。台辰兄弟落基后,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勇于开拓,终于落地生根,繁衍不息。
“这座老宅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修缮了几次。”星耀村党支部书记罗志平感慨道,“每年春节、有重大节日或活动,全村人仍会聚集在祖祠。”这座祖祠经几百年岁月的磨砺,依然轩昂挺立于尘世之中,它的砖瓦门窗间深藏着年代的故事,见证了星耀村的历史变迁,也是星耀人的精神寄托。
2019年,星耀村村史展览馆在罗氏祖祠内挂牌成立。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馆面积不大,主要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村里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文历史,分为“星耀概况”“建置沿革”“特色古民居”“烽火岁月”等多个部分。
村史展览馆的建设,把村子的发展历程、历史记忆展现出来,不仅唤醒老年人当年的发展激情,亦教育年轻人忆苦思甜。小小村史展览馆,凝聚人心,记录历史,不仅留住了村庄的根,也浓缩了村民的情。
罗志平告诉记者,村里还抓住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古村落”的契机,组织修葺了部分古民居,编辑出版了《星曜村志》(注:星曜为该村曾用名)。为了纪念先祖搬迁之情景,每年元宵节当天,村里都要举行火炬游行活动,至今已有300余年,长盛不衰,颇具客家传统特色。
村中长者介绍,据上世纪50年代末统计,该村自民国以来共有大学生一百多人,平均每户就有一名大学生,更有“一村两将军”“爷孙双举人”的佳传。且村里的祖屋都贴有对联,有的房屋,不仅有大门联、侧门联、斗门联,甚至连放杂物的屋子也贴有对联,并多为村人自撰,乃是文化之村。
古韵绵长有新貌
从村口沿着长约4公里,宽3.5米的环村村道前行,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新房与古宅交相掩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村里共有15座保存完好的文保单位、特色民居。其中拙庐等4座古民居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代表性民居光绍庐等9座则获评兴宁市特色古民居。
星耀村极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拙庐,占地约500平方米,楼高二层,属中西合璧结构,为清道光举人罗清熙之孙罗萼南于20世纪20年代所建。“其后人将拙庐无偿捐出,我们将其改辟成了村文化活动中心。”罗志平向记者介绍道,这里设有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器乐室、棋牌室等,其中农家书屋约有藏书2000册,大大丰富了村里的文化娱乐生活,开阔了村民们的视野。据了解,星耀村是径南镇第一个实现上门收集垃圾、较早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森林公园并铺设登山步道的村。
(梅州日报摄影记者:吴腾江摄)
走出拙庐,左侧便是村里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星耀蔼其文化广场。2013年,在乡贤和各界力量,村里筹集了60多万元资金,用于兴建文化广场和村里道路。文化广场完工后,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正迈步走上新台阶,晚饭后妇女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老人小孩在灯下聊天嬉戏,一派祥和悠闲的田园幸福生活,好不惬意。
“去年,村里的特色古民居恒云楼也进行了修缮,门口的空地我们也把它利用起来修建了一个休闲小广场。”罗志平告诉记者,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接下来,星耀村要继续活化利用这些古民居,深挖其文化底蕴,结合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此外,星耀村还给村里的道路两侧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平安视频监控系统等,并将撂荒的土地流转利用起来,引进橄榄、油甘等种植企业,让村民既能增收也有机会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在村里随处走一走,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村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此变化也吸引了不少外出的青年、乡贤返乡。“从2012年到现在,村里新建了50多栋新房子。”罗志平乐呵呵地说道。
特色民俗祈兴旺
在拙庐和文化广场之间,有一个形似火炬的筒状物。“那便是火把节火种放置的地方。”罗志平说道。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彝语系民族共同的节日。在客属地区,罕有此俗。但在星耀村,同样有着深厚的关于火的信仰。
(罗利光 摄)
相传火把节在星耀村始于清康熙年间,已历300余年,古时也称之为“迎灯(丁)子”,迎灯(丁)子即添丁之说。目前,已被列为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村里的人们便会点起火把,举行盛大游行活动,一是为了纪念星耀村先祖搬迁之情景,二是带有民俗观念迎灯(丁)、接灯(丁)、添灯(丁)三隐喻,三是展现团结和谐、兴旺昌盛场景,以独特的祈福风俗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吉祥。
(陈凯锋 摄)
而关于火把的制作、经费筹集及主持推选亦有讲究。起初时,人们点燃的不止火把,还有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牌匾灯、龙头灯、猴子灯、鲤鱼灯、公鸡灯、蛇灯等,后来经过简化,用竹筒、草纸、煤油为材料,制作成火把点火燃烧。
“晚上约7时,由队伍之中的主火把到公王坛拜祭取回火种,到再至罗氏祖祠,接着便是众人之间相互点燃火把。”罗志平是此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之一,“自从有了文化广场,我们便将游行的起始点从祖祠处改到了广场处。”
“点了火之后便是高潮,炮仗队、牌匾灯队、鼓号队、火把灯子队缓缓而行,按照路线走过10多个老屋巡游,每年火把节外地族人都回来参加活动,格外热闹。”罗志平补充说道,“最多的一年包括游客有近万人来参加。”
星星是天上的灯,火把是星耀的灯。游人、火把、锣鼓、舞狮、鞭炮、烟花……每年元宵节,夜空下的星耀村在火把节的狂欢中,人们在齐声呐喊中相互增进了解,祝福家庭更加凝聚,家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场面极为壮观。
火把节,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火把节作为星耀村的特色,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点,但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我们也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举办活动,让大家玩得安全又尽兴。”罗志平说。
梅州日报记者:叶惠玲
梅州日报摄影记者:吴腾江
编辑:黄振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