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报燕王书特殊句式

时间:2023-05-03 00:1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850 评论:0

【原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面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39;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39;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39;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于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率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五国大军一起攻打齐国,先后攻占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城池全部改作郡县,使其归属燕国。在还有三座城池尚未攻下的时候,燕昭王薨逝。燕惠王继承王位,齐国人运用反间计,使燕惠王对乐毅心生疑虑,大将代乐担任燕军大帅。乐毅逃奔到了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又用计谋诈降骑劫,终于大败燕国,连连收复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重新复兴。

此时的燕惠王十分后悔,他害怕赵国重用乐毅,进而乘燕国疲惫之时攻打燕国。所以燕惠王就派使者前去谴责乐毅,同时又向其致歉,说:“先王将燕国全权托付给了将军,将军为燕国攻占了齐国,为先王报了大仇,天下人莫不为此震惊,我怎么敢有一刻忘了将军的功勋呢?后来恰逢先王遗弃群臣撒手西去,我又刚刚即位,受到左右大臣的误导。我让骑劫取代你的职位,是考虑到将军风餐露宿长期奔波在外,所以想把你召回来共商国是。结果将军误信他人谗言,以为和我产生了罅隙,就抛弃燕国投奔了赵国。将军如果以为自己这样可行,那又打算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望诸君乐毅就派人向燕惠王上呈自己的回信,说:“我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教诲,无法顺从左右大臣的心思,担心遭受杀头之罪,从而损伤先王的知人之明,也使您蒙受不义的罪名,所以我选择逃奔赵国。我情愿自己担负不忠的罪名,也不敢为自己争辩。现在,您既然派人来谴责我的罪过,我又担心您无法了解先王器重我的缘由,无法了解我对先王的耿耿忠心,所以斗胆写信答复您。

“我听说,贤能英明的君主,绝不会将爵位和俸禄授予自己偏爱的人,而是将它们赐给有大功劳的人;绝不会随意任用自己偏爱的人,只会任用称职的人。所以,先考察才能然后再授予职位,这样做的才是能建功立业的君主;以品行优劣为标准选择朋友,这样的人才是能树立美名的士子。我凭借我的学识进行观察,先王的种种举措都表明他有高于世俗之人的远见卓识,所以我假借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进行考察。承蒙先王厚爱,把我从众多宾客中选拔出来,让我位列群臣之上,又不与宗室协商便让我担任亚卿。我自以为只要奉行先王的命令,秉承先王的教诲,就可以侥幸免于刑罚,所以我就接受了先王的任命而没有谢辞。

“先王命令我说:&39;我对齐国心怀怨恨,不管实力强弱,我都要攻打齐国。’我回答说:&39;齐国之前曾称霸诸侯,至今仍有教化遗存,又因屡打胜仗而威严尚存。他们善于用兵,精于作战。大王如果要讨伐齐国,就必须与其他诸侯国联合用兵来谋取它。而要与天下诸侯结盟伐齐,没有比结交赵国更合适的了。况且,对于齐国的淮北和宋地,楚国和魏国都垂涎已久。赵国如果同意与燕国结盟,再有楚国、魏国、宋国的倾力相助,四国联合攻打,攻占齐国。指日可待。’先王听后说:&39;好。’于是我就接受了先王的口头授命,准备好符节,向南出使赵国。回来复命之后,接着就联合各国起兵攻打齐国。托苍天神助和先王英明,黄河以北燕国的失地随着军队的前行尽数收回,而我军也直打到济水之滨。进驻济水之滨的燕军,奉命渡河继续攻击齐军,随后大获全胜。燕国的轻装精锐部队长驱直入,一直攻进齐国国都。齐王逃奔到了莒地,才幸免一死。齐国的珍珠玉石、车马甲胄以及珍贵宝器,全部被燕国收入国库。齐国的国宝大吕钟被陈列在元英殿,曾被齐国掠走的燕国大鼎重新被摆在了历室宫,齐国的珍玩宝器被陈列在宁台,燕国蓟丘的植物被移植到了汶水之滨。自从春秋五霸之后,尚未有人的功劳能赶得上先王。先王认为这样已经达成了他的心愿,认为我也没有辱没使命,所以就划分土地赏赐给我,使我的地位堪比一个小诸侯国。我不才,认为只要奉行先王的命令。秉承先王的教诲,就能幸免于罪,所以就欣然接受而没有谢辞。

“我听说贤能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会使它废弃,所以能载人史册;有先见之明的士人,成就了功名之后就不会轻易损毁,所以能留青名于后世,先王这样报了大仇,平定了强大的敌国,收缴了齐国八百年来积蓄的财富,至自己遗弃群臣撒手西去的时候,仍不忘留下遗命诏告后人遵从遗训。执政事的大臣,遵循先王遗旨和法令,慎重地处理先王后嗣,并推恩于百姓,这些都可传示后世。

“我听说,善于创业的人不一定有好的成果,善始的人不一定能够善终。从前,吴王阖闾因为采纳伍子胥之计,所以他能远征至楚国郢都。而吴王夫不是这样,他将伍子胥装入皮囊投之水中。吴王夫差因为不能参悟伍子胥的主张能助他成就功业,所以将伍子胥沉海之后毫无悔意。而伍子胥也因为不能及早明白夫差与阖闾的差别,所以直至被投入江中依然不改初衷。能幸免于系戮,且能保全自身,证明先王知人之明,是我的上计。遭受诽谤、侮辱和非难,使先王的英明有所损毁,则是我所恐惧的。面临无法预测的罪责,想要侥幸从中谋利,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是我不愿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和对方断绝了交情也不会讲对方的坏话;重臣蒙冤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会为自己的名声辩解。我虽然不才,却也曾多次聆听君子的教诲。深恐大王轻信左右之人的谗言,不对实情进行考察就疏远我,所以,我才冒昧地以书信作答,希望您能费神阅览。”

【心得】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冤死的忠臣,不是功高震主以致遭到人主猜疑,声名显接受到小人陷害。而乐毅的明智之处就在于他懂得明哲保身。他发现对自己有猜疑之心后不像其他人一样回去为自己辩解,证明自己的忠心,而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名声和功勋逃到赵国,是历史上少了一个冤种,多了另外的一种可能!值得当代人借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