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某一天
好吃的秘诀是什么?是源于人类的基因本能?还是一种习惯?
人都会对家乡的食物有一种思念,这和对家里的饭菜有一种记忆中的独特味道一样,这是一种强加于你的习惯,没有选择,
你一出生你的父母的厨艺就是如此,
你生在北京自然豆汁会变成一件强加给你的一种食物记忆,
而这种对食物口味的最初喜欢一定会影响到你一生的对好吃的定义。
可口可乐到底是真的好喝,是人类的源于身体本能的一种选择?还是也包含这种强加于你的习惯的味道?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可口可乐,最初你一直没有去尝试喝它,但它就摆在货架上最显眼的位置,你不去看货架,你也会看到你的小伙伴们在喝,于是你尝试了一下,最开始对它的味道你可能并不感冒,
就像一个人妈妈做的菜别人第一次吃不觉得好吃一样,但是对你来说就觉得好吃,因为你已经忘了你第一次吃的感受,我们也忘了第一次喝可乐的感受,然后却慢慢的习惯了。
每个人都是背负着这种强加于自身的味道、记忆、习惯,一生中再去发现新的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的。
那么我做一个假设:假如能够统计出一个区域内人们的共同食物记忆的关键点,然后依此来设计食物的味道,那么一定会成功。
宫保鸡丁传到了国外,需要经过改良适合外国人的口味。那么假如可乐在国内外的味道是一样的,那他为什么不需要改良来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却也能成功呢?
是不是因为它通过广告的宣传来把它自身变成了一种强加于你的习惯呢?
假如通过这种强加的习惯可以让人们适应一种口味,那么假设有一种糖,怪味的,我免费发放,常年的大批量的免费发放,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吃它并且经常的吃它,然后过一两年我再收费卖它,会不会人们就会真的会喜欢上它而为其买单呢?
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我觉得味道又和场景和情感相关,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曾经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地方的某个味道念念不忘,常见的比如学校周围的小店,你怀念那个味道,你可能离校后还会领着新朋友去吃,新朋友未必觉得那么好吃,你却感动到哭。
这种味道和情感的连接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现在外卖上我们可以随意选择和随意抛弃的店我们对他们没有这种情感。
所以如何建立这种情感就变的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订外卖,会赠送虎邦辣酱,它的广告语是:饭都吃不香谈什么理想,这是不是就是在建立这种情感关联?
人们对食物的这种情感往往是在人生困难的时候建立的,在我们没有那么多选择的机会时建立的,比如老干妈,就是因为便宜下饭,在我们艰难的时刻就自然建立了一种情感。
总结来看,让人觉得好吃有三条:
1.是源于本能的好吃,比如糖,比如宫保鸡丁中鸡丁和花生的组合。
2.是经过调整口味以适合已经有了饮食习惯的人,比如改良后的宫保鸡丁。
3.是强加于你的习惯,比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比如有人怀念窝窝头,这种就是在你没有选择余地时慢慢变成了你的习惯。
这三条让你觉得好吃的原则是重叠循环发展的,比如我家乡有一种美食叫做“饼夹串”,就是将烤好的肉串加在烤饼里,这样搭配着吃,肉串好吃是源于本能也是源于习惯,饼好吃也是如此,然后有人发现两者结合起来更好吃,这是源于本能,多年后我在异乡吃到它依然觉得好吃这是源于习惯,然后因为在异乡中有像我一样的来自饼夹串地区的人的推广,它逐渐可能变成了异乡中所有人的习惯。
这种习惯或者说观念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就像我们去超市,看到有无数的饮料,看似我们是有自由选择权的,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因为我们被这种已经形成的观念压的无法动弹,我们最终还是将手伸向了可口可乐。
就像我们会以自己的视角来指责一个有手有脚的乞丐不自力更生,不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但是对于乞丐来说,他看似有选择的权利,实际上在他的观念中他自己的选择权已经无限的趋近于零了。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如此,只是不自知而已,我们都是被环境和观念裹挟着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然而这个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你最初可以选择的,你生下来的一切环境就决定了这个习惯,
当我们面前有两瓶饮料,看似你有一半一半的选择权,但是实际上因为你的习惯,你只会选择可口可乐。
是去运动还是躺着,这看似很好选择,可是实际上因为你的习惯,让选择这二者的概率变的相差悬殊。
今天的选择源于你昨天的经历,昨天的经历源于你之前的经历,推到最后,都源于你出生或者说出现的那一天,这不就是命运吗?原来我们真的是生来就没有任何真正的选择权。
一切的都是安排好的,一切都是注定要这样发生的。
以上就是某一天我对于一个人饮食习惯的思考而推导出的内容,从一个人喜欢吃什么口味的东西推导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结论,这让我自己也很震惊,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听说了“决定论”这个概念,这在哲学中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后来我又发现决定论同样也有一些哲学家进行过反驳,这让我感觉到思考真的是乐趣无穷,只有思考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