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流下潇湘去 为何流下湘江去

时间:2023-05-02 16:2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838 评论:0

秦观,字少游,扬州高邮人。年轻时“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好读兵书,文风慷慨激昂,有唐人之风。这种性格在倡导文弱的宋代当然吃不开,进士也没考中,几乎一事无成。

后来,秦观在徐州见到苏轼,时任徐州知府的苏轼认为他有屈原、宋玉之才,将其推荐给王安石,王安石也说他的文风有如鲍照、谢朓般清新。在他们鼓励下,秦观再次参加科举得中进士,在浙江做了几年基层官员,后被苏轼推荐为太学博士,参与了校正秘书省书籍、国史院编修等工作,人称苏门四学士之一。

在哲宗和徽宗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秦观被裹挟其中,被确定为“元祐奸党”成员,此后一直在被贬的路上奔波。据说有一天来到广西藤州出游华光亭,跟朋友讨论梦中的词句期间,口渴要水,水到,微笑而故。苏轼知道后说,“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单纯从慢词的角度,秦观与柳永的风格也许更加接近,他们共同为宋词的文学价值,特别是慢词的不断成熟贡献良多。譬如,这首《满庭芳》上阕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向我们展示了传统价值下知识阶层的最高审美趣味,美则美矣,余味无穷。

这首《踏莎行》更有人评为宋词第一: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只是过于伤感了些,略微有点违背哀而不伤的基本原则,然而,当我们看到武勇少年最后成为了四处漂泊的卖萌油腻大叔,彻底远离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之后,也会理解这位走错时空的天才之苦闷。

秦观的词几乎每一篇拿出来都是精品,只不过,当我们细细品读之时,也许会发现这是满腔豪气不断消磨的揪心之旅,完全符合悲剧的经典定义,这种让无比美丽的事物在我们面前碎成璀璨的颗粒的感觉,也许才是秦观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