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赏析

时间:2023-05-02 08:0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784 评论:0

书舟中作字

苏轼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回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长期遭受贬谪的苏东坡终于否极泰来,从海南岛获赦北还,这段文字记载在他渡海之时。

好事多磨,这一天,船只突然触滩倾斜,船上的人顿时手忙脚乱起来,十个船夫一起撑篙才控制住船势,船篙撞击着石头,发出很大的响声,船四周全是滚滚波涛,吓得众人面无血色。

而东坡却自顾自地写字,一点都没受到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自己回答说:“我这辈子经历的变故太多了,况且,此时,就算我停下笔来,又能做什么呢?还不如一心一意地写字呢!

读完后,第一时间映入脑海的是东坡另一篇文章《留侯论》中的名句——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时的东坡便是这样的大勇之人!

东坡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卷入党争漩涡中,乌台诗案,九死一生,最终被贬黄州。

晚年又因政敌加害,越贬越远,从偏远的惠州一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九死南荒”。

他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饱尝宦海风波。

所以,在他看来,现在自然界的这些个风波倒是小巫见大巫,一点都不凶险可怕了。

是无尽的风霜,使他不断沉淀,最终达到了他自己年轻时提出的理想人生目标(《留侯论》为嘉佑五年苏轼23岁时所写)。

.

另外,我想,东坡先生透过这篇文章,更是想告诉我们一些宝贵的人生哲理:

身处挫折、险境当中时,烦恼抱怨,张皇失措,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徒然自扰而已。倒不如泰然自若,等闲视之,任涛生涛灭云卷云舒的好。

所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这种广阔的胸襟、大无畏的气概,其前人后人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如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就记载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有一次与好朋友一起泛舟大海,突然风起浪涌,朋友们都惊恐失色,提议掉头回家,谢安却兴致勃勃,吟啸自若,一点都没有害怕的样子

后来风浪更大了,大家都叫嚷骚动,根本坐不下来,谢安这才慢条斯理地提出返程,大家都喜出望外,马上响应。

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了谢安的雅量,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果然,后来东山再起的谢安挫败桓温篡晋的意图,淝水之战又以少胜多,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一点都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原文: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

.

而另一则轶事就与东坡先生如出一辙了:

著名书法家王蘧常先生在自己书法集的自序中回忆起乱世中的一次凶险经历——

军人内讧,入吾邑,家人不及避,枪声自远至,火街市,四出劫掠,家人皆惶惶不安,予时方以篆写《尚书》二十九篇,仍不辍,家人窃骂,余曰:‘与其惊惧不可终日,不如安心毕吾书。’因惊惧无裨于事也,终无恙。”

正是有这样不凡的气度及“不惑于外诱,不惧于外扰,专一而已”“耳无他闻,目无他见,惟一心莹然,照于纸墨”的专心致志,先生终成书法界一代大家。

.

静观危局,处变不惊。

三位先贤乐观旷达、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