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幼儿教育心理学

时间:2023-05-02 07:4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452 评论:0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概念

儿童虐待分为4种类型,即躯体虐待、性虐待、心理虐待和忽视。

由于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涉及到对身体的直接侵害,并且能够明确观察到儿童遭受伤害的后果,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反,心理虐待不涉及身体上的伤害,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心理虐待带给儿童的后果。而相对于“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我们对“一个人没做什么事”更难给予关注。

因此,“对忽视的忽视”的警告。虽然心理虐待和忽视由于其隐蔽性、量化困难等原因而难以受到关注。

心理虐待与忽视与各种消极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十分广泛且深远。

心理虐待与忽视可能会导致儿童认知和学习能力较低、难以建立亲密稳定的人际关系、正常情况下行为和感受不当、弥散着不快或抑郁情绪,并更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并且,当这样的儿童为人父母后,他们很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形成“虐待循环”。

我国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状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心理虐待发生率约为36.6%,忽视发生率处于26%?32%之间。关于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但总体来说较为相似。

心理虐待是指和儿童的主要抚养人持续、重复、不恰当的行为,它极大地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造成了伤害,包括责骂、恐吓和干涉三种类型。

但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并不包包含对儿童身体和性的直接侵犯。忽视是指儿童的抚养者有意或无意地无视儿童的基本需要,从而危害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忽视包括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和身体/监督忽视三种类型。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抑郁的关系。研究者认为,童年期的虐待经历是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

遭受童年期虐待的个体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持续性抑郁障碍,其风险大约是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的两倍。

在抑郁症患者中曾在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的个体比率是26%,遭受情感忽视和身体忽视的个体比率达到了49.6%和61.4%。

在回归了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学历水平等条件后,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之间仍然显著相关。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哪些因素有关?

童年期虐待经历不仅与抑郁神经症和抑郁症状有关,也和日常生活中常体验到的抑郁情绪相关。

无论是在青少年或是成年人样本中,童年期的虐待经历都与抑郁情绪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童年期虐待作为一种远端因素,是如何影响到抑郁情绪这样的近端因素的?

根据图式理论,个体如果在童年早期有严重的批评、拒绝和剥夺等虐待经历,则很有可能发展出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从而导致近期和远期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儿童心理虐待和抑郁、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表明童年期创伤可以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分离与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两大图式类别正向预测个体成年后的抑郁。

除了对认知的损害,儿童期的虐待经历还可能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产生影响。

例如,有心理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偏好情绪抑制和回避策略,情绪抑制和回避策略与抑郁密切相关。

更进一步地,长期采用这种情绪调节策略可能会发展为以情绪辨别和描述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述情障碍。

大学生的述情障碍在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身体忽视和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此外,还有学者从生理因素的角度展开了思考和调查。

例如有研究指出儿童期的虐待经历可能会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个体患上周期性抑郁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前人研究认为童年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不同方面都有着消极的影响,从而使个体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更容易经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

反刍思维的概念

一些偶蹄类动物会把先前咀嚼过的食物返回后继续咀嚼。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刍”。

人类同样会进行“反刍”,其对象往往是自己的负性情绪体验以及与之相关的想法和行为。提出了反刍思维的概念。

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它使得人们在遭遇负性情绪后长期沉湎于其中,而不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反刍思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也可视之为一种不利于适应的应对模式。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而后者更倾向于反复体味消极情绪,阻碍了个体改善消极处境的进程,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

类似的,将反刍思维分为反省深思和强迫思考。反省深思更加倾向于认知性的问题解决,有利于减轻个体的抑郁症状。

而强迫思考则让个体一味思考自身症状的原因和可能结果,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抑郁症状。

尽管有研究者强调了反刍思维积极的一面,但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反刍思维是更倾向于病理性的。

反刍思维是一种反复关注自身消极情绪及相应事件的思维方式。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反刍思维不仅能引发抑郁,还能加重抑郁的严重程度。

倾向于采用反刍反应风格的社交焦虑者,会常常回忆和思考自己在社交场合的糟糕表现,不断增加负向的自我关注,并抑制正向的自传体记忆,从而持续地提高焦虑水平。

反刍思维能够持续放大个体的消极认知和情绪,导致强烈的心理痛苦,从而诱发个体产生自杀意念。国内的几项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不难看出,反刍思维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近年来学者们也在探索如何才能缓冲反刍思维带来的消极影响。

目前主要采用的干预方案大致有转移注意、认知再评价、表达性写作等。反应风格理论。反应风格理论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个体在处于抑郁状态时会表现出两种习惯性的反应风格:一是转移反应风格,二是反刍反应风格。

转移反应风格是指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将注意力从自身遭遇的负性情绪中转移出来,并进一步采用积极的行动使自己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而反刍反应风格是指个体在遭遇了负性情绪后,反复去体味负性情绪,反复思考负性的想法,并经常试图找出自己痛苦的原因。

如“我为什么总是会处于这样的境地?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一般而言,寻找自己失败和痛苦的原因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行动,并最终恢复到正常的情绪状态。

然而,常采用反刍反应风格的个体往往只停留在“思考”这一阶段,却不积极地去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这种应对方式不能有效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反而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此外,进一步根据反应风格理论,解释了抑郁反应风格的男女差异。

在体验到抑郁情绪时,女性较多地采用反刍反应风格,这导致她们抑郁情绪的持续时间更久,程度也更深。

而男性更习惯于选择将注意力的重心从负性事件和负性情绪中转移出来,这种方式有助于他们减轻情绪体验。目标进展理论。

反刍思维有其功能性,即管理自身目标,它由于个体暂时未能实现目标而产生。当反刍思维者受挫时,他们会很敏锐地察觉到现实情况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因此,他们通过反复思考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形成对问题更全面的理解,从而使自己不断接近目标。当目标达成或放弃目标之后,反刍也随之停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