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的墙金句

时间:2023-05-02 04:0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650 评论:0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和人的真正不同不在手上,而在脑子里面。

很多人都说,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其实,我们都被这句话骗了。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如果你从天安门正西走,希望去熙和园,你能到达吗?不能,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能,因为熙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

发现了么?很多我们习以变常的认知,其实都有它的局限性,想要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就必须打破这些固有的认知。

这些固有的认知,虽然看不见,但它的危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拆掉思维里的墙》告诉我们拆掉思维里的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种方式去行动、换一种心情去感悟,你将发现,世界和你看到的大不一样。

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

没有经历过婚姻的人,可能会说:“婚姻是选择一个喜欢的人幸福过一辈子。”因为童话故事里,男女主角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是结局,但在真实生活里,结婚只是人生另外一个考验的开始。

一般人总认为安全=安全感,其实不然。安全随时可能失去,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安全;而安全感则是一个人爱自己和让自己被爱的能力和自信

都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很多女人把嫁一个男人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实是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因为想要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而造成的。

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于婚姻,如果你是因为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和陈俊生结婚后,便开始全身心地依赖这个男人,她的世界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而活,而是把自己的丈夫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老公忠于她,她才有安全感,一旦发现老公有任何的问题,哪怕只是可能出现,她的精神都会极度紧张。

她说:“我唯一还需要花力气去斗争的,只有日渐松弛的皮肤和老公身边花枝招展的女孩子”。所以买鞋时,偶然看到老公带着一个年轻姑娘去买项链,立即紧张地追过去,老公迟一点点回家,她一个接一个电话拼命催。

当罗子君意识到她的丈夫不再只忠于她,当她发现她的丈夫可能会出现问题时,她的世界就坍塌了。

一个女人,把自己生活的全部都压在一个男人身上,本来就是存在风险的,因为当这个男人一旦变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罗子君从一个衣食无忧每天只管买买买的富婆,被扫地出门成为一个弃妇,这样的反差,让她痛不欲生,她把自己关起来,自哀自怨。

最后在职场精英唐晶和霸道总裁贺涵的帮助下,她调整心态,重返职场,在工作中一点点找回了自信,成为了一个美丽和智慧并存的现代职业女性。

逆袭后的罗子君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换了一个人,她活得越来越自信坚毅,再也不是那个因为丈夫而舍弃尊严,因为害怕而敏感多疑,把所有的希冀都寄托在丈夫身上的女人了

相反,她拥有了独立的人格,独处的能力,练就了即使一个人也能咬牙坚持下去的魄力。当然,她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并在工作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女人都期望自己能在婚姻中获得安全感,这是每一个女人走向婚姻的愿望。

但是现实一再打脸一再证实,在婚姻中寻找安全感本来就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面思维的墙呢?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我们会恐惧。恐惧的源头,是人类的想象力。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比如恋爱时想到分手,结婚时想到离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爱情就死于没有在房产证上加上对方名字这件事上。而动物一般只对对眼前的事情做出反应。

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恐惧,主要是关于未来的可能性?还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看恐怖片时,是因为真的看到了鬼而害怕还是因为声音、情节引起了你的无限想象而害怕?

我们每个人对未来,都有自己的想象和预期,这种想象和预期,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

有些人对未来总是很积极,有些人则习惯于消极。如果一个人既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就会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那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呢?我们可以试试以下这几个小方法:

小范围地冒一冒险。比如在一个不着急的时候,尝试关上GPS走一段路。

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离开你的舒适区,主动接触外界和新鲜事物。

少看一些凄惨的电影和惨淡的杂志,少和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待在一起。接近那些简单快乐的人,看看那些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

给自己做一个恐惧保险箱,把你最恐惧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尽量多写几条,你会发现,你曾经担心的那些东西,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写成功日记,记录你所有做过成功的事情,每天写5条你的个人成就,任何小事都可以。

最后,面对恐惧触底反弹。其实恐惧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时,它就消失不见了。

就象《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当她丈夫跟她提出离婚时,她觉得天塌下来了,那个时候她甚至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

但等到她面对现实,认清形势,重新投入职场后,她终于明白一个女人的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女人,当你觉得自己“有钱花,有人爱,有自我”的时候,你就有安全感了。

经济上的独立能给你生活的安全感,精神的独立能给你灵魂上的安全感。安全感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

如何找到一分最合适自己的职业

我们的人生其实都是选择的结果,特别是是职业选择,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以说职业选择是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三个选择之一。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找工作很难?其实找工作不算难,难的是很多人非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事实上,一份适合你的工作的未来价值远远高于你现在的专业。

一份职业的价值,不取决于现在你判断的价值,而取决于它在未来情况的价值。在职业选择中,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考虑一份职业未来的价值,远远重要过考虑它当下的价值。

在一档求职类的综艺节目上,上来一个20岁的女孩,她说她具有成为作家的能力,已经给多家平台供过稿,但她更想成为一个导演或者制片人。

当时有两家公司同时对她伸出了橄榄枝,一家公司给出的是作家的岗位,开出的工资是6000元;另一家娱乐公司只开了2000+的工资,但说如果她真的有能力,可以让她参与导演和制片之类的工作。

台下很多人都看着女孩,以为她会选那个6000元,但女孩想都没想直接选了2000+的那家娱乐公司。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择6000元那家公司?那家的工资可是娱乐公司的三倍呢。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区别,选择6000元的人看到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钱,可是女孩看到的却是平台,是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是那个更接近梦想的平台。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可以立即得到的利益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增值百倍千倍甚至更多。

拆掉思维里的墙,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思维里的墙,是看不见的,但是,它的危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爬坡,已经开了3个小时,他有点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一指,对他大喊了一声:“猪!”

“呜”的一声,两车擦肩而过。他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他妈的才是猪!你们全家才是猪!”

他得意地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沟里去了。

上面的故事,就是一种固定心智模式的表现:

对方一说到“猪”,就马上联想到这是“骂人的话”,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立即“怼回去”,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模式,就是心智模式。

其实,对方只是善意地提醒他,前方有猪!有危险!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按照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来处理我们看到的世界。

我们戴着不同的镜片过滤世界的大部分信息,我们用我们不同的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内心的世界,并且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实状况。

这些“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

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里说“仁者见仁而得仁,智者见智而得智”。如果你认为葡萄是酸的,葡萄果然是酸的;父母觉得孩子坏得不像自己生的,孩子果然就会坏得超乎你的想象;你觉得“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那么你可能永远遇不到好男人。

心智模式,主要有三种来源:

第一个是自然世界,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

第二个是概念模式,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也是我们对世界的间接体验。

第三个是推论和归纳,也就是我们思考推理后,获得的结论。

简单说,我们的感官体验、听到的信息、接收的教育、过去的经验、思考的结果都会变成我们心智模式中的一部分。

听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过去的经验,决定了你现在的心智,但你现在的心智又会影响未来的命运。好像我们这一辈子的人生都已经被安排好了一样。

但如果你换个角度,就会发现,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却能改变对于过去的看法。这就是心智模式最大的作用。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

佛教的一个核心观念是“慈悲”,只有先“慈爱”,才能去“悲”,而所有的爱,从爱你自己开始,然后爱才会从内心满溢出来,流向那些没有爱的地方,变成对世界痛入骨髓的“悲”。

哲学家罗素说:支配我一生的,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无可承受的悲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