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李嘉诚 巴拿马运河是几国之间
《被抹去的历史: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玛丽萨·拉索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分享一本新书,庆祝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北京时间3月29日上午,巴拿马时间3月28日晚,为庆祝中巴建交五周年,由中国驻巴拿马大使馆、巴拿马驻华大使馆和“长安街读书会”联合主办的“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被抹去的历史》新书分享会”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巴拿马驻华大使、巴拿马文化部长、中国驻巴拿马大使魏强、《被抹去的历史》一书的作者和译者以及一批专家学者与会发言,探讨西方话语体系之外,被遗忘、被抹去的历史书写。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是两个国家跨越千里的亲切交流。《被抹去的历史》为中国读者描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事,让中国读者看到,即便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人类的命运也何其相似!
巴拿马作品被翻译成中文速度最快的一部
会上,魏强大使作开场发言,高度评价《被抹去的历史》所作的开创性历史研究价值及其对深化中巴民心相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正是出于近代饱受外国强权欺凌的相似历史遭遇,中国人民对巴拿马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捍卫民族尊严的努力历来深切同情、坚定支持,曾大力声援巴收回运河主权的英勇斗争,今天真诚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中巴关系。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巴建交近5年来各领域合作顺利发展,人民友好日益加深,希望双方学界不断加强交流,互学互鉴,共促合作。
会上,《被抹去的历史》作者、巴拿马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博士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她的著作和研究经历,她回忆起父辈讲述的巴拿马运河区变迁的故事,展示了巴拿马曾经丰富、优秀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美国为了控制巴拿马运河,如何改变运河区景观,迁移数十万居民,彻底抹去了这一地区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秘书长王鹏从中巴两国历史相似性的角度分析,认为该书呈现了一个清晰的有关现代化进程的巴拿马视角,对西方主义的叙事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否定了西方以先进自居、对所谓落后地区随意进行干预的行为。
西南科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崔忠洲副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评价了这部著作,他指出目前关于巴拿马地区的历史研究还很匮乏,拉索博士资料丰富、有别于西方正统史观的著作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积极的出版价值。该书记叙的历史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典型的“西方叙事”案例,揭开了被西方主义遮掩的面纱,迫使人们直面真实的历史。
曾为《被抹去的历史》一书撰写书评的著名作家维舟表示,本书让世界重新审视巴拿马的历史,并通过挖掘巴拿马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展现了实现现代化的更多可能性,中巴两国在这一点上有着许多相似性,现代化有赖于本国人民的主动吸收、改造和采纳,而不是全盘接受他国经验。
巴拿马驻华大使甘霖先生总结致辞,他表示,《被抹去的历史》是巴拿马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速度最快的一部,巴拿马的第一批华裔移民就来自广东省,巴拿马人民至今依然以广东人民参与巴拿马的发展建设为荣,《被抹去的历史》一书也强调了广东人民对巴拿马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被抹去的历史》一书从人民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巴拿马人民为发展进步付出的巨大代价,是一部批判性地了解巴拿马历史的著作,挑战了目前粉饰太平的西方主流观念。此次新书分享会为中巴建交五周年庆典拉开了帷幕,通过增进两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为两国友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巴拿马运河折射世纪风云
在介绍《被抹去的历史》之前,有必要回溯一下巴拿马运河的历史。
开凿中美洲地峡运河的最早构想可追溯到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勘察出穿过美洲的通道,以减少船舶往来于西班牙和秘鲁的路程。
1668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朗爵士在书中写道:“美洲的巴拿马卡洛斯……仅仅有数英里长,但却能提供一条通向东印度群岛和中国的捷径。”
1788年,托马斯·杰斐逊建议西班牙建造巴拿马运河。1877年,法国海军军官雷克吕斯和工程师吕西安勘察了巴拿马地峡,并出版了法语的运河建设计划书。法国人在建设苏伊士运河上取得的成功也鼓舞了他们的建造尝试。1879年,建造苏伊士运河的负责人、74岁的法国人雷赛布组织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1881年1月1日,巴拿马运河动工,雷赛布设计了8套开凿运河的方案,预算为6.58亿法郎。
由于气候、地形的差异,加上工地密林中遍布毒蛇、昆虫和蜘蛛,当地肆虐的黄热病、疟疾以及其他热带疾病,仅在1884年以前,每个月就有超过200名工人死亡。1889年,“环球公司”破产,共80万名投资者的积蓄化为乌有,还损失了22000名人员的性命,工程随之中断。
此时,美国意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意义重大,决定接手这个项目。1903年,美国以1000万美元外加额外分期付款的价格,获得了可永续更新的巴拿马运河沿线地区租借权。当时巴拿马归属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参议院不批准此条约。此时,一批巴拿马反叛者正在谋划从哥伦比亚独立,希望得到美国援助。
1903年11月2日,美国军舰封锁了哥伦比亚军队可能前往镇压巴拿马暴动的航线。11月3日,巴拿马宣布独立并火速获得美国承认。11月6日,巴拿马运河公司的经理比诺·瓦里拉作为巴拿马驻美国大使在《美巴条约》上签字,给予美国建设巴拿马运河和无限期管辖巴拿马运河区和其防御设施的权利。
1904年,美国付费4000万美元购买了法国的设备,以及巴拿马铁路等既有工程进度。其中1000万美元付予巴拿马,此后美国每年再向巴拿马支付25万美元。
美国掌控运河工程资产后,进行了10年建设。1913年10月10日,威尔逊总统在白宫通过电报信号引爆了炸药,大水漫过库雷布拉山开凿的河道,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了一起。
1921年,哥伦比亚和美国签约,美国以分期方式支付哥伦比亚共2500万美元,加上把巴拿马运河区的一定特权给予哥伦比亚,换取对方承认巴拿马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于巴拿马河道及运河区的控制开始引发争议,当地爆发民众抗议活动,美国亦在运河区加设围栏并增兵布防。1977年,两国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巴拿马运河由两国官员组成的运河管理委员会管理,运河区的司法和移民机构、海关、邮局等逐步交由巴拿马管辖和经营;条约期满后,由巴拿马承担运河的管理和防务。
1989年,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以保护运河的名义出兵巴拿马,拘捕巴拿马领导人诺列加。此举引起不少拉丁美洲国家的反对,怀疑美国想借机推翻条约而不归还运河。1995年,在巴拿马签订条约保证运河永久中立化后,美国如期于1999年12月31日中午将巴拿马运河正式移交巴拿马政府,并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接掌运河,美国同时移走部署于巴拿马的美国南方军总司令部。在运河主权移交前夕,巴拿马政府发布了运河两端集装箱码头的25年运营权招标,最终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得标,并在1997年起开始营运。
2006年10月22日,巴拿马就巴拿马运河扩建举行全民公投,超过78%的投票者支持扩建而通过计划。工程其实是另开新水道而非直接扩宽旧河。
2016年6月26日,历时十年扩建的巴拿马运河启用,中远海运“巴拿马”号成为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第一艘货轮。
三种“抹去” 繁荣背后亦有辛酸
中国读者此前对巴拿马运河的“文学印象”可能更多地来自小说《巴拿马裁缝》。著名作家约翰·勒卡雷在这部小说里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黑暗的故事,一名顶级裁缝因为常给各界名人做衣服而被拉进间谍网,他胡编乱造的假情报却引发了真正的谋杀和入侵。
而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写的《被抹去的历史》一书则真实而沉重: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作者为本书创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当事人保留下来的大量信件,还深入调查了诉讼证词、当地志史和档案记录,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根据作者论述,这里其实有3种“抹去”。首先是,美国将原来分布在运河区域的巴拿马城镇和40万人口抹去,要求他们迁出。如果这些原住民留在当地,美国将不得不承担管理、维护、运行这些小城镇的成本,而这些城镇和人口,从生产生活方式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都是中美洲的,美国想要打造一个光亮的、美国式的城市。另一方面,把人口迁出后,让大片热带丛林占据运河区,也有利于军事防御。
与上述第一种抹去相配合的,就是信息的抹去。各种关于“旧城”消亡和人口迁出的消息都很难看见,信息生产者假装出一种姿态:人口和城镇的变迁是由于运河、水库的施工而自然发生的,而非出于政治算计和行政压力。
应运而生的就是第三种抹去,也是作者最耿耿于怀的抹去,即从历史、文化和价值上抹去,将当地丑化成不开化的落后地区,因此不配得到国际法的尊重,没有资格享受主权尊严。既然是蛮荒之地,那么迁走土人、抹去旧城建新城,岂不是理所当然!
作者认为,当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并不落后,哥伦比亚1821年就成为共和国,同期欧洲大部分还是君主制;废除奴隶制比美国早十多年,当地有黑人市长,有男性普选。当地已经有400年的国际贸易经验,是成熟的经济体,对新技术也使用得很多。
作者痛感,美国的政策和叙事方式重塑了巴拿马,她回忆起小时候穿过运河区去国土另一边“走亲戚”的情景:“对于一个生活在巴拿马的孩子来说,运河区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地方。除非有运河区居民的邀请,否则那里众多的游泳池、网球场、电影院、餐馆都不对巴拿马人开放。在整个巴拿马,只有运河区的海边有铁丝网隔离,为的是保护游泳者免受鲨鱼的攻击。能被邀请前往运河区的公园、游泳池和海滩,对巴拿马人来说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与此同时,铁丝网栅栏和上面‘禁止擅自进入’的牌子、十二个军事基地门口的诸多检查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有关运河区的诸多限制。”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侯方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