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书感悟

时间:2023-05-01 20:5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50 评论:0

有一句被流传很广的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作用力,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著的这本《童年的秘密》,通过三个部分,对0-6岁孩子身上发现的各种现象研究其形成原因,以及这些现象对儿童成年后产生的人格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

人们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得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抚养他们成长的父母往往会无意识地阻碍儿童成长!

很多时候孩子看似无理的哭闹,都是因为孩子的内在次序被破坏,而家长们常常用“任性”给孩子打标签,强行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规矩来。

科学研究认为婴儿自出生起,就有了真正的心理活动,并且分为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潜意识驱动婴儿在某一时期发展某个方面的肢体运动。

比如在婴儿一岁左右,会自己尝试扶着固定物体练习站立。这些行为是婴儿内在自发的,而不是成人引导的结果。

在婴儿具备表达力之前,“敏感期”就开始推动婴儿进行最初始的心理建构,并且这个过程是在隐秘状态下进行的。

儿童对次序的敏感,是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普遍从1岁开始,一直延续到2-3岁。

每个孩子在次序敏感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比如我儿子,有一段时间只要一家人出门,他总要抢着开门和关门。有时因为着急出门,我先打开了门,他就会哭闹不止,直到我把门关上,由他重新打开,他才停止哭泣。

在不了解“敏感期”知识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知道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哭闹,会给孩子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大部分人可能会先哄一下,哄不停就威胁(不要你了),利诱(给你买糖吃),各种手段都用一遍孩子还哭不停的话,估计他屁股就要开花了。

家长的这一波操作,是出于成人的目的(出门办事),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哭,赶快出门),实际上阻断了孩子形成内在的次序感。

比如手口敏感期的孩子,喜欢把各种物品放进嘴里舔一舔,咬一咬,我们会以脏为由制止他们,又或者孩子会走之后,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扣扣,我们又会以危险为由禁止。

如果人在童年阶段不能按照自然指令发展,出现难以纠正的心理偏离,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最终造成无药可救的局面。

今日的成人皆源自童年奠定的基础,而我们却忘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盲目自大,而应以儿童为师,因为他们身上隐藏着人性的秘密。

我们读书时,常常急于寻求答案,而《童年的秘密》是一本没有答案的书。蒙台梭利提出“以儿童为师”,但向他们学什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一切只能由你自己来体悟。

搜索创作挑战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