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一个馒头的血案寓意
娱评大赏搜索创作挑战赛?
(本文于2006年2月13日21:17发表于人民网网友说话栏目 )2006年2月13日《华夏时报》报道,武汉文艺青年胡戈根据电影《无极》改编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风行网络之后,陈凯歌“忍无可忍了”。报道说,陈凯歌“明显地激动起来”,他坚决表示:“我们已经起诉他了,我们一定要起诉而且就这一问题要解决到底。”说完后,陈凯歌又意犹未尽且愤愤地补充了一句:“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这个消息让我感到十分意外,我认为陈凯歌不但不应该起诉胡戈,感谢还来不及呢。
首先,《馒头》对电影《无极》起到的宣传作用,是陈凯歌本人和电影《无极》的投资者所无法替代和无法企及的。早有报道称,许多人是在看了《馒头》之后才看《无极》的,所以,至少《馒头》对《无极》的宣传效应给予《无极》带来的商业利益,足以引发投资方的感恩之心。据说有的商业炒作者还故意采取这样的手段呢,人家胡戈自愿无偿帮忙,怎么可以得到如此回报呢?
又至少,《馒头》引导人们对《无极》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深入思考,这是《无极》和陈凯歌本人所做不到的。说真的,许多电影人们是一看了之,好不好也没有人提了,可是,由于有了《馒头》,《无极》不仅得到了一个新的票房高潮,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议论,要不是胡戈帮忙,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其次,《馒头》应该可以给陈凯歌导演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这也是十分难得的。网络舆论称胡戈的《馒头》为“恶搞”,其实,《馒头》只是对《无极》的失误进行漫画化的批评,我认为,这是帮助导演了解观众们的看法,这对于一个有意提高自己、追求进步的导演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即使这一批评是不合理、不恰当、甚至是完全错误的,陈凯歌也不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实上,虽然《馒头》对《无极》是持有批评的立场的,但观众还有自己的评判,观众的立场却不一定都对陈凯歌不利。无论如何,像《馒头》这样的批评性作品,是否侵权姑且不论,至少它对广大观众有利,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无极》这样的作品,对《无极》及其作者也十分有利,可以帮助陈凯歌少犯和不犯类似《无极》中的错误,因而对于中国电影业的繁荣也是有利的。
再次,《馒头》这样的批评作品的出现,也给陈凯歌带来了展现自己胸怀和气度的机会。一是陈凯歌应该有自己的自信:既然你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差的导演、《无极》也不是一部很烂的电影,何必像毛主席说的,“像孙科那样,一触即跳”呢?二是陈凯歌应该有自己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算胡戈刻意与你为敌,你不妨一笑置之:你是一个大导演,跟一个无名小卒计较什么呢?三是,如果陈凯歌能够像武则天读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那样,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报以宽容的微笑、赞赏作者的才华,公众会怎样高度评价你呢?如果更进一步,像胡戈这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完全可以成为你的合作伙伴,假如你不但不计较他的所谓“恶搞”,反而诚心诚意地奉为上宾,让他给你的电影新作出谋划策,岂不是足以创造一个中国电影史上的佳话么?说真的,假如我是陈凯歌,我就把重新制作《无极》的拷贝,把《馒头》链接在《无极》的后边,让公众开心个够,那样会损害陈凯歌的形象吗?恐怕只会让陈凯歌备受赞扬。
这个态度好得很
很可惜啊,陈凯歌生气了!不过,如果“后果很严重”的话,我认为这个后果不一定会由胡戈承担,但一定会让陈凯歌自己扛。据报道,《馒头》作者胡戈对记者表示他“真的很手足无措”,担心会被陈凯歌搞得倾家荡产,甚至称“以后不会再创作类似短片”。其实,我认为胡戈不必如此惊慌,即使人家让你在物质上“倾家荡产”也没那么可怕。我相信,如果让广大观众来评判,陈凯歌所谓的“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的评语究竟应该落到谁的头上,还不一定呢。(配图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