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哪国人 屈原是哪个时期的人

时间:2023-04-30 15:4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052 评论:0

粽子节到了,屈原从两千多年前又回到我们的视野中,许多纪念的文章、视频即将铺天盖地。我有两个问题,这么多年一直在心里排解不开。

端午拾遗:有关屈原的若干知识盲点,跟“芈月”是亲戚?

一个悖论:屈原可以不S吗?如果他不自沉,后人就不会纪念他?

当然可以,没有谁是“应该”S的。战国时代,许多谋士和武将,诸如苏秦、张仪、乐毅等都在多个国家中辗转,对祖国的概念极其淡漠。而屈原你这个三闾大夫,楚国不喜欢你,作为楚国的贵族,出奔到其他国,同样可以过上富贵的生活呀,你为什么要在一棵树上吊S?

图片来自网络

连西汉的大学者贾谊在凭吊屈原的时候也曾感慨,先生您为何不选择另一枝头栖息呢?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有先生自己的原因。走遍天下辅佐其他的君主啊,何必留恋这个国家呢?凤凰在千仞之上的高空飞翔啊,看到君主有道德光辉闪耀才飞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露出险恶的征兆啊,就振翅高飞远远地离开)。

屈原的禀赋和遭际也深深触动了太史公司马迁,春秋战国的文人武将、侠客异人浩如繁星,司马迁仅仅写了70篇列传,这其中以文艺才赋留名青史的就更少。他浓墨重彩写屈原这个失意的文人,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的悲愤,借楚国的烈酒浇自己的块垒?或者,正因为《史记》的收录,屈原和他的许多作品才能够流传于世?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S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司马迁不赞同贾谊对屈原的责怪,屈原如果效仿张仪或苏秦,那他就不是屈原了呀!但是司马迁读了贾谊的另一篇文章《鹏鸟赋》,他就读懂了贾谊,也懂了屈原。

“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其生若浮兮,其S若休”。

被贬和任用都不足挂齿,生和S有何区别呢。

屈原无论苟活于国破家亡的世间,还是沉江自裁以明志,他都完成了伟大的人格在人间的写照。

是的,你们说得都对。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结局,我都感到很失落、痛惜,因为我不能一睹他“披薜荔带女萝”的神采,不能听到他招魂的狂歌,是为人生一大憾事啊。

至此,屈原应不该以自沉明志的争论可以休矣。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疑问:为什么很多忠君爱国的英烈,都没有屈原受到的纪念规格高?

中国历史上除去明君英主、贤臣武将这些历史舞台的主角,还有许多英雄烈士留名青史,比如后来的苏武、岳飞、文天祥……虽然声名也算显赫,但国人纪念他们的“规格”却不如屈原高——在同一个时间,举国上下共同纪念。

也有人质疑,屈原严格意义上说是楚国的英雄,跟齐、燕、韩、赵、魏、秦的后裔有什么相干?不过这种声音比较小众,抵挡不住全国人民的热情。

屈原是自己平静地自沉,他S亡的时间、方式都是自己选择的。岳飞被奸臣杀害,文天祥被异族杀害,S得都比屈原惨烈,给后人的心理冲击力更大,一代一代的后人在听《岳飞传》岳飞受刑时都是热泪满襟的。

无论怎样,岳飞留下了“精忠报国”,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S,留取丹心照汗青”诗篇,他们都可以垂名千古,毫无疑议。

让人不平的是唐朝的颜真卿。

苏东坡说过,“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东坡所列举的,都是诗文书画领域的超世之才,颜真卿在书法上首屈一指,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大书法家,哪知道他的品格更胜于书法,他是正宗的忠君爱国大英雄。但是你在百度搜索“颜真卿”,只出来书法家等条目,没有一条的词缀有“英雄”二字。除非搜索时,加上“英雄”两个字。在忠君爱国方面的知名度,他比岳飞、文天祥又低了一个档次。

作为一个老文科生,我是近年才知道颜真卿的英雄事迹,真是汗颜。借纪念屈原,以抒解心中的愧疚。

公元756年,颜真卿的哥哥和侄子为平息安史之乱为国捐躯。颜真卿因此留下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品三绝之一《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悼念侄子。

颜真卿祭侄文稿,表达他极度的悲愤、哀痛

安史之乱前,颜真卿和兄长颜杲卿都察觉出安禄山有反意,而且曾经上书唐玄宗要警惕,玄宗没有往心里去,甚至都不知道颜真卿是谁。他们兄弟不动声色地为抵御安禄山做准备。不久,安禄山正式起兵。颜杲卿父子率军奋力抵抗,颜杲卿被俘大骂安禄山,被叛军肢解尸骨无存。他最小的儿子,留下的头颅几年后被找到。

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因为经常给皇帝挑毛病,屡遭贬斥。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丞相卢杞向当朝皇帝唐德宗出了一个坏主意:让颜真卿去劝降叛军,他是有名的忠臣,叛军如果听他的话,朝廷不出一兵一卒就能收服叛军!

当时颜真卿已七十五岁的高龄,他如果说自己老了行动吃力,皇帝也许不会逼他去,可颜真卿竟慨然上路。

叛军软硬兼施逼他投降。尖刀利刃、挖坑活埋、点火焚烧、胁迫囚禁,所有的虐待无所不用其极。而这个将近八十岁的老人铁骨铮铮,不为所动。最终,李希烈囚禁了颜真卿三年后,将他缢S,享年七十七岁。

S得何其壮烈!但他留给后世的身份,也不过是一个写毛笔字的文人,一个默默无闻的爱国者。

“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宋朝的徐钧责怪玄宗错失忠臣,为颜氏兄弟鸣不平,又岂不是后世众人怠慢千古英雄的扪心自责?

再回到屈原。

图片来自网络

假如滔滔汨罗江不枯,年年龙舟竞发仍旧狂飙“九歌”;假如江离、辟芷与秋兰不绝迹,枝叶间依旧留驻诗人的香魂。屈原,已经成为中国人永世仰望的丰碑,因为我们华夏文化之根有《离骚》、《天问》、《招魂》灌注的绵绵血脉,滋养出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等文化巨擘。是屈原第一个擎起文人忧国忧民、爱国忠君的旗帜,他身后才有颜真卿、岳飞、文天祥、周汝昌以及数不胜数的中华英烈紧紧相随…..这种如巍巍昆仑、滔滔江河般的纪念规格,屈原值得,配得!

幽香粽叶,深情款款,我们以此纪念两千年多前三闾大夫,朴素、恬淡又清雅,大约正和忧国爱民的诗人本愿。

在这个日子,我们纪念缅怀屈原,以及所有为民族捐躯的英烈!

2005年,韩国将“端午祭”“世界非遗”申请成功,日本做了什么

历史玩的就是历史冷知识传统文化共话端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