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芳发而幽香 野芳发而幽香的含义
芳香回家路
作者:单立文
我的老家仁和爱国村在县城正北五公里处,是1953年高密修建飞机场,城西老刘家村整体搬迁而来。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城外村。爱国村北距公社驻地仁和约四公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犹如一片田野中的小岛,孤零零。
村子有两条路通县城。村西一公里外有一条西大路(现为旗中路),是一条宽约15米的泥土路,通往县城以及西岭,但下雨天拔不出鞋、路难走。
村东一条小路通往2公里外的平日公路,平日公路是沙土路(国防路),通往县城的东岭一带。通往东、西大路的村小路两边都种植着高大茂密的高粱,晚上阴森森怕人,直少人行。
小时候,西大路时传有盗贼拦路,利用路两边的大树,绑一根绳子劫道。
有一次邻村三个劫道的晚上拦到了我村一个赶集偷卖粮食的二货(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二货身上带着二十元钱。三人劫后一时没法分,二货就说:来的都是好家伙,不如咱四个人分了吧,正好一人五块钱,一时成为村里的笑话。
平日路在县城五里桥处岔开了一条小河,从我村东侧蜿蜒北流,注入仁和前的北新胶河,我村叫东河。村子地势涝洼,东河常开河口子,河水淹进村子。
下雨天晚上八九点,我写完作业刚钻进被窝,就听屋里的小喇叭叫了:村民注意了,东河又决口了,速带草麻袋去堵河口子。正在煤油灯下核算全村月底工分的父亲,抄起铁锨,就去了东河堵被东岭雨水冲开的河口子。
后来东岭的县造纸厂扩大规模,排放污水。五里桥南的水泥厂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东河成了污染河。
参加工作后,我住农行家属院,属于东岭。因此平日公路走得勤。“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平日路闭着眼我也能走回家。
前几年,城区规划,北外环路从爱国村后穿过,昔日的孤岛寸土寸金。城北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市里搬迁了水泥厂,责令造纸厂限期治污,东河又呈现出清水涟漪,飞鸟翔集的绿色生态。
2017年国家发布了河长实施条例,实行河长制。市里任命了东河长,对全河段综合修整、治理。通过硬化岸面,绿化固堤,使水、岸交相辉映。
东河湿地成了高密的江南水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两岸四季常青,树林茂密,浅滩湿地,鱼跃虾跳,一派碧水蓝天。
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县城跟着我住,老屋关门上锁,老家成了我梦中的乡愁。
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轮休,打算走河岸回老家看看。河水潺潺,两岸翠鸣。河岸下是绿油油的大片菜园。我不时与理整菜园的老农打个招呼,问一下收成,菜农脸上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了一起,像一朵盛开的月季花。
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枝叶射下来,水泥河岸变得明亮起来,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放眼望去,厚厚的绿丛中朵朵忍冬花正昂首挺立。我童心大发,不一会儿提兜里就插满了忍冬花(金银花)。
空中迷漫的花香越来越深,河岸上还有野蔷薇等许许多多我叫不出名的花儿,带着特有的香味迷住了我的视觉与味觉,“乱花渐欲迷人眼”,清脆的鸟鸣在耳边回响。
一路花香,一路惊喜。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河桥路口,原来是我村过去常开河口子的石板桥,现在是爱国村新建的祥和桥,桥上布满了小小的盆栽花,远看就是一座花桥。
“闻香进村来”!走进老屋,嫁给仁和的妹妹在烧炕。故乡的风俗,锁门的老屋要隔段时间往锅头里添把草,热热炕,生点烟火气。妹妹问我怎么回家的?我说:走河岸嗅着一路花香回家的。
有人曾说,每个人心里需要一座山。孔子需要一座泰山,“小天下”。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辛稼轩需要一座“情与貌”的青山。故乡有我家的祖坟,是我心中永远遥祭的家山,而花香是引我回家的路。
单立文 (字 文方 )男,1966年3月生,1987年山东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专业毕业。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有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等媒体发表和获奖。
壹点号 偶然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