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
霉菌性咽喉炎、Osler-Weber-Rendu综合征、海绵状血管瘤、咽喉部复层上皮癌、乳头状瘤的内镜所见。
来源:《胃肠诊断图谱——上消化道》第2版,俗称“白皮书”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授权)
1.霉菌性咽喉炎
霉菌性咽喉炎与霉菌性食管炎相同,黏膜表面附有斑状、片状黄白色和乳白色伪膜的疾病,常伴有免疫抑制状态等一些基础疾病。尤其是HIV感染者,特别是CD4阳性细胞数减少的患者发病率高,可出现吞咽不畅、咽部异物感等临床症状,也有不少为无症状者。
霉菌性食管炎内镜所见
40余岁男性,AIDS患者。a:不透明的黄白色苔附着;b,c:咽后壁点状或斑片状白苔醒目;d:会厌周围少量白苔附着;e,f:白苔在NBI下容易识别。
2.Osler-weber-Rendu综合征
Osler-Weber-Rendu综合征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也叫Osl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的病因由TGF-β信号传导通路的基因异常引起,出现鼻黏膜、口唇、口腔黏膜、面部、消化道黏膜、气管、眼、泌尿系统等全身皮肤及黏膜的末梢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和肺动脉静脉瘘、脑血管畸形、肝血管变异等多发性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50余岁男性,主诉:贫血、母亲有贫血,长女也有鼻出血倾向,诊断为Osler-Weber-Rendu综合征。
a:口腔所见 口唇内见多发小的红斑(箭头)。
b,c:上消化道所见 中、下咽喉黏膜毛细血管扩张(b,箭头)。会咽部也见多发小红斑(c,箭头)。鼻黏膜、会厌、十二指肠、结肠也可见同样的病变。
3.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瘤是不规则扩张的血管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原因包括先天体质学说、伴随炎症的局部血流障碍学说、外伤压迫造成的血流障碍学说等。头颈部为血管瘤好发部位,口唇、口腔黏膜、舌比较多见,咽喉部少见。
咽喉部血管瘤比较少见,常好发于下咽部,尤其梨状窝,左右无差别,也有咽喉、中咽部进展到食管的病例。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为10?70岁,各年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症状未咽喉部异物感、吞咽障碍等,病变较小时常无症状。
70余岁男性。a?f:内镜所见 会厌中部到右侧壁见暗红色平坦型隆起(a)。中咽部到下咽部暗红色凹凸不平的隆起,内部扩张血管(b?d)。由于肿瘤造成管腔狭窄,病变扩展到声带旁右侧梨状窝(e,f)。
g:X线所见 X线下下颚到颈前散在类圆形静脉石。血管瘤合并静脉石的发生率为5%?20%,不少见,血管瘤的钙化图像被人们叫作类圆形钙化。
h:MRI所见(T2增强像)肿瘤位于右颈前到中咽部右侧壁,见多发结节性高信号。
i?l:造影MRI所见(i:造影前,j:90秒后,k:5分钟后,l:10分钟后)90秒后局部出现增强效果(j),并随时间造影范围变广(k),10分钟后肿瘤持续浓染(l),MRI使用的Gd-DTPA少量也可以维持有效浓度,对血管瘤的诊断有帮助。
4.咽喉部复层上皮癌
咽喉部被复层上皮覆盖,较食管上皮较薄,上皮下组织由富含血管、淋巴管的纤维组织组成,除了下咽部食管胃接合部外,缺少黏膜肌层是其特点。上皮、上皮下组织的厚度根据部位而不同,中咽部、下咽部后壁比较薄,下咽部食管接合部、梨状窝较厚,伸展性好。
咽喉部癌与食管癌相同,与酒精、吸烟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酒精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作用分解成毒性强的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分解成无毒性的乙酸。缺乏分解乙醛的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2,ALDH-2)的人由于乙醛分解减慢造成蓄积,而乙醛对食管及咽喉部有致癌作用。因此,ALDH-2缺乏的饮酒者食管及头颈部易积聚高浓度的酒精及乙醛,发生食管及头颈部癌的风险高。如果同时饮酒及吸烟,其危险性进一步提高。
在食管癌内镜治疗的病例中,同时性或异时性咽喉癌多见,其中食管多发癌和食管内多发碘不染患者合并咽喉癌多,被认为是咽喉癌的高危人群。为了发现咽喉癌,在内镜检查时需要认真观察咽喉部,但是由于在咽喉部存在扁桃体、淋巴滤泡等结构,正常情况下也存在凹凸不平。同时患者检查时痛苦也较大,常常不能充分观察咽喉部。同时这个部位也不能进行碘染色,因此在早期发现方面,narrow band imaging(NBI)观察是有帮助的。非放大观察时如果发现一定范围的棕色变化(brownish area,BA),内部出现点状血管增生,则癌的可能性大。由于咽喉部没有黏膜肌层,当肉眼判定肿瘤浸润深度在黏膜下层以内,无论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都称为“表浅癌”。根据这个定义,在表浅癌中包括上皮内癌和上皮下浸润癌。表浅癌的肉眼分型遵从《食管癌的处理共识》分为3个亚型,分别是表浅隆起型(0-Ⅰ型)、表面型(0-Ⅱ型)表浅凹陷型(0-Ⅲ型)。0-Ⅱ型进一步分为表面隆起型(0-Ⅱa型)、表面平坦型(0-Ⅱb型)、表面凹陷型(0-Ⅱc型)3型。食管表浅型以0-Ⅱc型多,而咽喉癌0-Ⅱa型多,0-Ⅱc型非常少。
70余岁男性,0-Ⅱa型上皮内癌(右侧梨状窝侧壁发红的隆起)a,b:内镜所见 白光观察见点状血管增生的、低矮的、表面光滑的红色隆起(a)。碘染色见红色隆起不染(b)。根据表面光滑,隆起高度低,诊断为胃上皮内癌。c:病理组织学所见 大小7 mm×5 mm的复层上皮癌,上皮内癌,ly0,v0。
60余岁男性,0-Ⅱa型上皮内癌(右中、下咽部侧壁的白色隆起)a,b:内镜所见 白光观察表面光滑的低平白色隆起(a)。NBI观察白色隆起变平,隆起内见增生的点状血管(b)。根据隆起高度低,诊断为上皮内癌。c:病理组织学所见,大小21 mm×23 mm的复层上皮癌,ly0,v0。
60余岁男性,0-Ⅱb型上皮内癌(右中咽部前壁的红色病变)a,b:内镜所见 白光观察见没有高度差的平坦型发红黏膜(a)。NBI观察病变见点状血管增生的棕色区域brownish area(BA)(b)。根据没有高度差的平坦型病变诊断为上皮内癌。c:病理组织学所见 大小6 mm×6 mm的复层上皮癌,ly0,v0。
70余岁男性,0-Ⅱb型上皮内癌(下咽部后壁平坦型病变)a?c:内镜所见 常规内镜观察,下咽部后壁见血管不清的、小的红色病变(a),NBI观察发红部位呈点状血管增生的棕色区域(b)。NBI放大观察见病灶内血管扩张、蛇形、粗细不均的襻状异常血管(c),为平坦的微小病变,根据血管形态诊断为上皮内癌。d:病例组织学所见 大小3 mm×2 mm的复层上皮癌,上皮内癌,ly0,v0。
60余岁男性,0-Ⅱc型上皮内癌(右梨状窝红色凹陷)a?c:内镜所见 常规内镜观察,红色不规则的浅凹陷。凹陷内部未见凹凸不平,平坦(a)。NBI观察见病变存在高度差(b)。NBI放大观察,病变整体见襻状异常血管(c),为表浅的凹陷型病变,病变小,凹陷平坦,所以诊断为上皮内癌。d:病例组织学所见 大小10 mm×5 mm的复层上皮内癌,ly0,v0。
50余岁男性,0-Ⅰs型上皮下浸润癌(右下咽部后壁的高隆起)a?c:内镜所见 白光观察见小结节状伴有凹凸、隆起高度高、基底宽的隆起(a)。NBI观察见病变部位伴有凹凸的棕色区域(b)。NBI放大观察血管增粗,伴有扩张、蛇形、粗细不均以及延长的环形血管(c)。为凹凸明显的广基性隆起型病变,参考血管变化,诊断为上皮下浸润癌。d:病理组织学所见 大小20 mm×11 mm,上皮下浸润1000 μm以上的上皮下浸润癌,ly0,v0。
5.乳头状瘤
咽喉部乳头状瘤为复层上皮良性肿瘤,内镜下表现为表面呈乳头样结构的白色平坦型、亚蒂型或无蒂隆起型病变。乳头结构呈海葵样、前段尖锐的分叶状。NBI放大观察每个乳头内部血管形态不同,也有看不到血管结构的病变。海葵样乳头内部可见柔和伸展的襻状血管,多房样结构内可见分支的襻状血管,但是没有形态不规整、粗细不均匀的癌样血管。咽喉部的乳头瘤很少癌变,与复层上皮癌鉴别非常重要。尤其是乳头结构不清、伴有血管扩张和密度增高的平坦隆起型乳头瘤,有时难以与复层上皮癌和上皮内新生物相鉴别。
50余岁男性。a:白光所见 软腭见乳头样结构密集的扁平小隆起。b:白光所见 部分伸展的乳头样结构内的血管。c:NBI所见表面乳头状白色扁平隆起。d:NBI所见 乳头结构内的襻状血管规整,未见粗细不均等的异型血管。
50余岁女性。a:白光所见 中咽部软腭见5 mm大小的亚蒂型隆起。b:NBI放大所见 多房状分叶,内部见分支的襻状血管。
70余岁女性。a:白光所见 软腭表面见由细颗粒组成的鸡冠状直径5 mm的平坦隆起。b:NBI放大所见 乳头结构内未见血管结构。
60余岁男性。a:白光所见 悬雍垂见直径5 mm的光滑、平坦隆起。b:NBI放大所见 伴有轻度、大小不同的、分布不均匀的襻状血管。
集日本的消化道诊断学之大成的《胃肠诊断图谱》第2版,共包括两册: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全书融入NBI、电子放大内镜、小肠镜、超声内镜等现代诊断技术,由日本胃肠编委会主编,汇集日本最知名的消化专家,凝聚了全日本众多内镜及病理专家的心血之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内镜诊断方面的好书。
具体内容涉及上消化道、下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具体包括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不仅对病变的内镜下表现进行了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的描述,而且结合每一个具体病例,从临床表现到相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所见,及至该病内镜下表现所涉及的相关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知识也进行了简要描述,令人耳目一新,颇有“一书在手,信心倍增”之感。令读者受益匪浅。
《胃肠诊断图谱—上消化道》第2版,定价 298元
《胃肠诊断图谱—下消化道》第2版,定价 268元
购书途径:郭敬斌(编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微信 smile-bin666(也可通过手机号添加138 4040 4767),购买全套有七折优惠奥!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