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头鼠窜的意思 抱头鼠窜代表数字几
其实大部分对孙悟空的印象建立在电视剧里而非原文,孙悟空出世拜师学艺,回来之后就去大闹龙宫和地府,玉皇大帝招安,接着嫌官小下凡,自命齐天大圣,哪吒李靖收服不成干脆给了他个闲职。再然后偷吃蟠桃,偷吃仙丹,被关进丹炉,再接着出来被压在五行山下。
说实话,纵观整个过程,天庭没有做错的东西,孙悟空也代表不了正义。
孙悟空反抗差点成功,却功亏一篑,在感知上会让人对其同情。尤其在孙悟空这个号称“中国第一超级英雄”的怪物身上,他的知名度、闪光点会让人自动忽略掉其黑料。
龙王宝贝多,不给孙悟空几件就是小气,就是该打,混蛋逻辑。老君、王母,估计都恨他恨的牙痒痒。有钱人就活该被偷东西啊?没道理!阎王管人生死,孙悟空不想死就大闹地府,乱勾生死簿,阎王哪儿错了?要是谁不想死就能不死,天下还不乱了套!
结果骂孙悟空的少有,夸他的却挺多。玉帝遣他做弼马温,他高兴上任,然后听说弼马温官小,直接甩手不干,结果一大波人骂玉帝有眼无珠,却对孙悟空叛逆之举不以为然。
大多数人其实没看过《西游记》原著,只有个孙悟空在反抗的印象,他们因此臆想一个备受压迫的符号。反抗,本来没什么不对,中国古典小说很多在「反」。但它们并不是为了彰显自己,而是真有一层束缚在。但这里的臆想,却是不健全的,充满意淫的。
原著的悟空,无论东渡还是西往,都极有佛意。但人们可不在乎。他们的猴子,要沧桑,要牛逼,还要被迫害、因而反抗。不然如何代入,充一回英雄?
影视版西游记(尤其是电视剧版)深入人心。受传统戏剧以及当时的研究导向影响,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的大闹天宫情节都是浓墨重彩的,都有“改叫日月换新天”的气势。
事实上,真的只能说是“闹”而已,虽然悟空确实打败了四天王,打败了哪吒,但他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忿闹事,进而畏罪潜逃,接着拒捕的小猴子罢了。
他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政治纲领,明确的政治诉求;对他来说,挂一面齐天大圣的旗,能享受干部待遇就足够了。事实上连农民起义的领袖都比不上。
电视剧则明显强化了悟空的正义性,并且有了一定象征指代。比如很经典的一幕:玉帝被悟空唬得躲到了案几之下了,很明显有种人民群众打得封建统治者抱头鼠窜的意思。原作里是没有的。
事实上,完整读过西游记小说原作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人了解西游记是从影视作品和网上的各种所谓分析文出发的,所以有偏差,很正常。西游记归根结底是一本修道的书,是讲的唐僧师徒的个人奋斗,是讲怎么驯服心猿的事。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极度不满意,所以就总是想有个人能打破这一切,而孙悟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他做了什么,也没有人会说这就是错的,人们只是会说,他做了人们不敢做的事譬如上天大闹天宫,譬如下地府搅乱阎罗殿。
如果没有天庭,这世间就是一个无秩序的世界,到时候,妖魔横行,天下纷乱,受苦受累的最后还是普通人们,可对于孙悟空这样的人物来说,即使天地崩裂,九州倾覆,他也一样可以靠着自己的实力安然无恙,那么,那些普通的人们呢?他们该怎么办呢?
大多数人喜欢孙悟空,所以才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还是普通人,他们只是想得一时痛快,一时逍遥自在,可是,事实上这恰恰说明了他们怯懦于承担责任。很多人觉得孙悟空最后取经是向天庭妥协,是变成了一条狗。但在我看来,恰恰说明孙悟空是长大了,像个人了。
因为他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孙悟空之后的取经,恰恰是他的赎罪,恰恰是他的自救之路,他就是要为他曾经做过的那些错事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