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50字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会上说:“从瑞金算起,12个月又2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最多的走了2万5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这个具有特定含义的“长征”一词,已成为不畏艰难险阻夺取胜利的代名词。但是,“长征”一词究竟在何时开始出现的呢?笔者进行了查考。原来“长征”一词的出现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早出现还是在长征路上。
1934年4月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就有了战略转移的打算,但由于对“退出中央苏区的事情始终秘而不宣”,当时的“军事计划是搬家,准备到湘鄂西去”,所以很难想象,红军刚准备退出苏区时就会明确提出“长征开始”。10月9日至11日,总政治部先后发了两个文件,明显提示全体指战员:“在战斗上,正由短促突击的阵地战,转到广大区域的运动战;在行军上,正由苏区转到长途行军与作战的白区”,并指出今后的政治任务是“发扬部队的攻击精神,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因此,长征出发前后的文电中,还没有出现“长征”一词。
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后,途经汝城、宜章、嘉禾、通道、黎平等地,一直向西行进。以血的代价通过了四道封锁线,经过通道争论、黎平转兵,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决定建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从转移开始到占领遵义这一阶段的历史档案材料中,对战略转移这一行动的表述又有所变化。如:(一)1934年11月25日,朱德致二、六军团电告知我红军主力情况说:“我西方军已过潇水,正在向全州上游急进中”。(二)12月15日,上海中央局《关于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提纲》提到:“我们的主力西征大军”。(三)1935年1月8日,上海《斗争》上的《英勇红军的胜利与阶级敌人的发抖》一文中说:“我英勇的红军主力,在数千里的远征中,如行无人之境。”(四)同年2至3月陈云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说:“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对这次转移的表述除了用“长途行军”“远征”之外,由于我军战略行动一直向西,又出现了“西方军”“西征”等用词。
1935年5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落脚点几经变化,已由贵州转入云南,继而掉头向北巧渡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进入四川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时我中央红军历时8个月的千辛万苦,行程已达一万多里。进入川西少数民族区域以后,红军总司令朱德向彝族少数民族兄弟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文中正式出现了“长征”一词。布告说:“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从此以后,长征路上的文电中相继出现了“万余里长征”“一万八千里长征”“两万里长征”,直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于是“长征”一词被作为历时两年的三大红军主力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表述,一直沿用至今。(梁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