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千军如卷席 横扫千军如卷席读后感
横扫千军如卷席,四渡赤水显神通
文/安国宁家 聊聊战争史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蕴含十分丰富,而他在实践中的应用更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由此产生了一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随着时间、地点及各种条件的不同这种灵活机动性使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更加成熟。
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反“围剿”到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对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就是当敌人以重兵对革命根据地实施“围剿”和进攻之际,由于自己力量弱小,不可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即弱者首先让步,敞开根据地的大门,让气势汹汹的敌人进入到根据地内来。对此,毛泽东解释说:“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身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毛泽东的“后发制人”,就是敞开根据地的大门,让敌人深入腹地之后,看出敌人的“破绽”,机智的击败敌人。
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蒋介石先后调集60万兵力,对仅有三四万红军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围剿”。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大胆地诱敌深入,然后充分利用根据地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有利条件,暴露敌人的弱点,造成敌人的错觉,制造各种战机。或险地设伏,布下口袋阵,或迂回运动调动敌人,或以逸待劳疲惫敌人,灵活机动地制造各种战机,打击敌人,最后粉碎敌人的“围剿”、进攻,达到后发制人,以弱取胜的目的。
1947年3月,胡宗南等部23万人对陕甘宁根据地实施重点进攻。当时,留在陕北的解放军仅2万多人,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果断放弃延安,然后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与敌人周旋,制造战机、消灭敌人、最后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毛泽东说,实施诱敌深入无疑要在一定时期内丧失一部分土地,打破一些坛坛罐罐,但是,“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的生意”,“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
常常险地设伏、打伏击战,是毛泽东在诱敌深入中后发制人时使全局的防御转变为局部进攻的一种有效的战术。
这是利用根据地有利的地形地貌,集中兵力、造成局部的以多对少、采取突然袭击、从而将敌人打得措手不及而陷入失败的方略。
1930年,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分8个纵队,由北向南呈“月”字形向赣南闽西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毛泽东并未被10万敌军吓住,客观分析了敌人的情况:敌人虽有10万之多,但都不是蒋的嫡系,战斗力并非很强,其中,以张辉瓒和鲁道源两师为主力军,只要将这两个主力师消灭,“围剿”就能打破。据此分析,毛泽东决定利用有利的地形集中兵力,险地设伏、打伏击战、消灭敌进剿主力。于是,他大胆地将3万主力红军由江西北部向南撤至根据地腹地宁都、黄陂一带伺机。
当敌人深入到根据地中心后,张辉瓒师前进积极,进至东固后即往东折向小步逼来。毛泽东抓住这一战机,率红军由小市秘密西行,星夜行至龙岗埋伏起来。这一带山林密布,地形复杂、山林之中浓雾弥漫、似霏霏小雨般。当敌人进至龙岗,突遭红军的包围和袭击,顿时乱做一团,遂成为网中之鱼。结果,红军全歼该师9000余人,活捉了张辉瓒。红军趁此,挥戈向东,又在东韶歼灭鲁道源师半数,两次战役前后不到5天,歼敌主力师1.5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2万余支,其他敌人闻风丧胆,纷纷逃离根据地。
军事家孙子说“强而避之”、“避其锐气、击其惰扫”,毛泽东对此有深刻的研究并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运用于反’围剿“战争中。
第二次围剿中,蒋介石增兵20万,兵分四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长达800里的防线上发动全线进攻。为防止不对冒进深入被红军所伏击,蒋军变换策略,采取”稳打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每天前进10几里,每到一地就修筑工事,逐步向前推进。根据敌情,毛泽东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乘胜追击、在运动中各个歼敌的方针,并选择敌人战斗力较弱的王金钰的第五路军为首战对象。经过半天激战,消灭王部近两个师,红军初战告捷,于是又趁此声势,迅速由西向东横扫700余里,从江西的东固一直打到福建建宁,15天中五战五捷,歼敌3万,缴枪2万余支,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云水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诗句正是此次反“围剿”胜利的写照,也是他英勇无敌的军事气质的生动再现。
毛泽东在军事战略部署中,常常“声东击西、出其不意、以逸待劳、疲惫敌人”。
1947年3月下旬,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气焰十分嚣张,随即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西北解放军主力撤出延安后,北上安塞,后移至延安北部的青化砭,设下埋伏后,以一营兵力伪装主力诱敌。敌董钊、刘戡两兵团分别向延安西北的安塞和东北蟠龙扫荡,结果两路扑空,而当侧翼掩护刘戡兵团前进的31旅行至青化砭时,突然遭到解放军包围袭击,3000多人被歼。
青化砭一战,胡宗南发现解放军主力在延安北方,便掉头向东。解放军以一小部分兵力牵着敌人的鼻子继续向东主力却移至榆树坪一带隐蔽修整。董、刘两兵团在延安东北扑了空,又折向西扫荡,再次扑空。董、刘兵团前后十几天,兜圈数百里,已拖得疲惫不堪,遂决定南下蟠龙补给,留下一三五旅防守蟠龙东北方的瓦窑堡。这时,解放军主力已修整半月,集结在瓦窑堡以南后,又在羊马河设下埋伏圈,当一三五旅经过此地时,被解放军一举歼灭,这一仗,国民党又损失近5000余人。
羊马河城战斗后,敌人错误地判断西北解放军主力已“北蹿”,可能东渡黄河,遂令大部兵力跟踪追击。解放军将计就计,以一个旅佯装主力北上,沿途丢弃臂章、符号、破担架、作败退状,而主力则秘密南下,突然包围了敌重要补给地蟠龙,全歼一六七旅6700余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当敌回援时,解放军主力已移至安塞修整一周。就这样,仅2万多人的解放军在陕北辽阔的黄土高原上,以小部兵力牵着敌人四处兜圈,使其处处扑空,疲惫饿乏,我主力则击其不备、出奇制胜、最终战胜了23万敌军的进攻。
迂回运动、调动敌人、指挥敌人,也是毛泽东战略战术的一大特色。
在长征初期的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的这一军事战略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1935年1月,红军到达遵义后,形势十分险恶。蒋介石调其嫡系部队8个师,加上川、黔、滇、桂等地部队20个师,共约40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黔北的遵义地区压降过来,企图将只剩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围歼在川黔边界地区。在这关键的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重新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采取了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围绕着赤水河反复迂回运动,调动敌人、然后趁敌之隙,跳出重围、变被动为主动。
遵义会议后,按计划,中央红军将由黔北进至川南,于泸州上游渡过长江后在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当敌重兵向遵义逼近时,毛泽东指挥红军从遵义、松坎、桐梓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赤水河畔挺进,然后分三路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到达川南,向离长江仅几十公里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甩开了敌重兵。
赤水河是川南长江上的一条支流,它由北向南蜿蜒曲折,成为黔北与川南的一段分界线,此河虽小,但从战略意义上看,西渡赤水即意味红军将在川南北渡长江。蒋介石判断红军意图后,即派川军在长江两岸布防,重新组织力量,企图在长江以南、叙永地区以西全歼红军。红军又陷入了敌人的重围。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地放弃了在泸州上游渡江的计划,指挥红军调转头来由滇北的扎西向东疾驰,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再向遵义北部的桐梓进发。
红军东渡赤水后,川军即跟踪追击,黔军由贵阳北进。红军抓住战机,攻克娄山关、乘胜南进,进行了遵义战役,歼灭和击溃敌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自长征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这一战役对蒋介石震撼很大,他亲自坐镇重庆,调兵遣将,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的狭窄地带。毛泽东将计就计,故意率兵在遵义周围徘徊狙击敌人,以进一步调动敌人。
当各路敌军云集黔北时,毛泽东又突然率军西进,在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并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红军再次进入川南,蒋介石判断红军必在此渡江无疑,急忙调集所有兵力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叙永地区。在敌人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红军又突然折向东进,经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随后,毛泽东率军在敌重兵空隙间穿插而过,出乎意料地改变方向,南渡乌江、直逼贵州,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措手不及,急调滇军驰贵阳。此举正中毛泽东下怀,红军直逼贵阳却意在云南,即调滇军入黔,红军要从云南北渡长江。正当滇军向贵阳驰援时,毛泽东指挥红军趁虚南下,直插云南、威逼昆明。
当蒋介石恍然大悟派兵追击时,红军已甩开敌人3日以上路程。于是红军掉头北上,在金沙江皎平渡胜利渡过长江,到达川南会理地区,彻底抛开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走上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
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大胆穿插于敌重兵之间,迂回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真真假假、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指挥敌人。在敌扑朔迷离之时,红军则乘虚而入,跳出重围、甩掉敌人、争取主动。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灵活机动战术的典型战例,也是他的“生平得意之作”。
机动灵活是战争致胜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位军事家必备的素质。毛泽东能超乎寻常地在各项战役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战胜强敌,是他善于机动灵活的军事气质使然,更是他作为杰出军事巨人的充分展示。
关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讲述与分析,您有什么观点,欢迎@安国宁家交流、评论。
参考文献:《毛泽东与土地革命》、电影《四渡赤水》等。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