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旁骛的意思 擘画怎么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白恒林、古登科
不久前逝世的红学泰斗冯其庸老先生,生前曾留下一句话:“我下的都是笨功夫。”这句自谦的话,不仅概括了他一生的学术历程,也凸显了老先生严谨治学的崇高品质。
为系统研究《红楼梦》各个版本的差异,冯其庸曾将各个版本都找来,跟“庚辰本”一句一句地对。要知道,一部《红楼梦》有70多万字,其工作的浩繁毋庸讳言。为考证曹雪芹家世,冯其庸曾仔细查阅《清实录》,挨着年份,一本一本地看。他说:“读过了,书里头没有,就死心了;如果没有全部读过就得出结论,我会睡不着觉的。”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冯其庸既读书架上的书,又读地面上、地底下的遗迹和文物,穷根究源,找不到证据不罢休。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冯其庸在红学研究领域收获丰硕、成就突出。
老先生所说的“笨功夫”,实质上是一种高明的真功夫。他做学问不使虚招、不玩花活,既不浮躁也不赶步。不言而喻,这种治学方式,苦累就会多一些、热闹就会少一些,时间就会长一些、名利就会少一些。然而,沉潜自己、专注一事,甘于寂寞、求真求实,其所悟所得岂是那些坐不住冷板凳、时刻急着出成果的人所能比的!“苦功是基础,功夫还没练好,就想创新,不符合规律”,老先生一生的治学体会,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与做学问一样,打赢也是一场需要长途跋涉的寂寞远征。比如部队战斗力建设,只有心无旁骛、潜心砺剑,开足马力、永不懈怠,才能夯实基础、蹄疾步稳。如果心浮气躁、分心走神,重显绩而轻潜绩、顾盆景而荒田地,根底就会薄、脚下便会虚。现实中,有的单位前后几任主官都坚持下“笨功夫”,因此部队综合能力突出、全面建设过硬。而少数单位不时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就在于领导想出名挂号,抓基层打基础的“笨功夫”下得不够。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战场是靠本领说话的。对于官兵而言,没有平时的千锤百炼,就没有战时的稳操胜券;没有平时的精武强能,就没有战时的决战决胜。练就过硬的打赢本领,没有速成之法,最忌浅尝辄止。坚持使用“笨功夫”,一门心思练兵备战、踏踏实实学知强能,使自己的本领一刻不停地“升级换代”“扩容改造”,未来战场上才能不畏强敌、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