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毛主席带领中央实行了集合天下劳动人民一起奋斗的人民公社运动,在早期国家刚进入探索发展道路的阶段,为了基于中国的基本情况进行生产力上的发展,带动中国大量人口的农民提高农业生产。
而这些都是当时党对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殷切希望,我们都知道这个想法是由毛主席提出并希望可以得到有效实行,
但其实这个想法早在两千年前有已经被提出并实行出来了,而这个人就是东汉末年割据汉中自立的张鲁。
而这个距今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人物与现代中国执行的发展道路的人民公社运动有什么联系呢?
为什么是张鲁开了人民公社的先河,而不是毛主席吗?这个先河又是如何?
张鲁当时提出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鲁的生平与他所做出的成就。
张鲁:五斗米道被发扬光大,作为领导人有何独到之处。
张鲁当时生活在东汉末年,正值曹操与刘备争夺天下,而他身处汉中远离二人的斗争,并且在自己的领域上发展了独特的统治领导方式,在当地获得了百姓们的爱戴与敬拜。
张鲁当时宣扬的治理方式便是以道教为核心而演化出来的的五斗米教,以五斗米上交主教加入道教。
要说到五斗米教,这就得说到张鲁的爷爷张道陵,便是这一教派的创始人。
在东汉时期,张道陵来到蜀地创造了一个自己的宗教流派,在自己对道教的学习后,有所领悟并想为之宣扬使得更多的百姓加入道教,
所以在他来到蜀地后,便展开了积极的招人计划,他不仅会医术帮助当地百姓治理伤病,并且个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取得了广大百姓的拥戴,
所以这也使得他主办的道教的范围影响了更多的人,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也由于早期蜀地因为地势封闭,对于宗教信仰的吸收影响少,面对闯入的道教思想拥有了新的体会,便使得蜀地的百姓信而臣服加入其中。
当时光的车轮碾过岁月,来到了东汉末年,此时的张道陵早已离世,负责领导祖辈创造的教派的任务便到了张鲁的身上,
起初张鲁武装割据于汉中一带,这时继承了道教的宗教领袖的身份,自然是统领一方,权力独大。
但是其实张鲁并不是汉中原本存在的政权,但是因为他继承了之前道教的领导地位,
当地的百姓对他仍是敬仰听服,百姓对他的拥戴,使得他能够在之后的历史斗争中安居一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教合一的政权领导。
对于这个道教有一个清晰易懂的称呼“五斗米教”,就是说每一个入道的人都要上交五斗米作为条件。
别看这五斗米不算多,但积少成多,
这不简单的五斗米成为了张鲁可以割据占领一方的实力所在,加之其聪明才智在面对曹操的进攻时巧妙化解,与曹操结盟,加入曹操的队伍中,最后张鲁也可得个安身之所,不被战乱影响自然离世。
而这五斗米又是如何被毛主席巧化为人民公社这个实物中去的呢?
这才使得张鲁在中国初期改革开放的发展中被提及,开创先河的姿态。
五斗米与人民公社有何关联
论毛主席如何会利用张鲁的“五斗米”法来化用为全国宣扬的人民公社运动,
还得从毛主席的有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来讲,就是他特别喜欢阅读中国的经典文书,对于古代历史知识也会认真学习,即使是成为了一国之领袖的地位,也会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学习。
对于阅读这个毛主席长期保持的好习惯,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他青年求学时,会在闹市中读书,因为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读书环境,只能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抽出时间进行阅读。
即使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是需要强大的自制力与专注力。
毛主席在面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中,一直都是在一边学习中国的古典思想的领导方法,从中汲取值得跟从的好的方面加以实施,
比起国外的一套理论,更加贴近人民百姓的生活,也更好地带领百姓实施这条道路上的方法,收获更多百姓的支持与认可。
所以在毛泽东决定举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他正在阅读《三国志》这本经典的历史书册,其中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故事以及其中的英雄人物。
而当毛泽东读到其中的《张鲁传》时,了解到张鲁在自己统领的地方实行的“五斗米”之法,与如今我们所要进行的人民公社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抓住了历史的相通性的毛泽东更加相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现。
其实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雏形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大家一同为农田的水利工作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集合大家的力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这项工作中体现出来了集体力量的强处,所以导致各农村合作社扩大规模,合并社团,
这样带来了生产力的前景开朗的形式,这也影响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认为可以以此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再来看看张鲁的“五斗米”法又有何相通之处。当时的张鲁将政教合一的统治方法是百姓向中央集团上交粮食,
在有需要的时候为百姓提供免费的粮食,在百姓有需要的时候会通过上层向下层给予支援,做到全体有吃,百姓生活都有保障的情况。
并且张鲁还修改了许多严苛的法令,改善了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调节粮食的物价,维护百姓的生存,在一些方面是有我们现在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毛主席看了《张鲁传》后也对张鲁的管理方式提出赞同,并且为他写了不止一篇的方法分析与利用改造的决策。
毛主席评价张鲁: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
毛主席在阅读了对张鲁的自传后,对张鲁进行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当时领导的地方政权就像最早的公共群体生活,
拥有了公共性的医疗保障,以及公共性的食堂类型的粮食保障,可以称得上是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化的先河了。
毛主席赞同张鲁的是对待百姓的公共性的措施,以人为本的核心,善待百姓才会得到百姓的爱戴,
对于张鲁的欣赏,也使得他联想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方向,应该实现的最为美好的愿景,就是百姓都可以吃饱穿暖,不会有人挨饿受冻,大家都可以有生活的保障。
所以毛主席想通过人民公社这个渠道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景,在集体生活中,大家互帮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建设更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毛主席是很喜欢从历史中发掘如今可以再次利用起来的方法政策,对于历史进行梳理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做法,再结合事实进行实践。
毛主席在后续的人民公社的发展中也常会提到张鲁的“五斗米”的历史经验,
不止一次的想利用并且实现其核心理想,借用历史真实的人物与事件去启发人们了解当时的政策方向,从而提出更为大胆创新的发展的方向。
但是历史与现实终究上是横跨着历史长河的差距,历史故事上的美好愿景,对于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一致,也不容易照样子实行。
张鲁时期的社会是小地域上的统治,人数少,土地面积也小,所要面对的困难远没有可以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相比。
我们当时要面对的是上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大数量的人口的生存问题,并且刚从战乱的环境中安定下来,
我们急于求成,渴望一个安稳的社会,一个发展好的社会,一个粮食产量可以急剧增长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的社会。
也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寻求一个更好的中国,反倒使得当时的劳动人民降低了生产力与积极性,
过于寻求平均、平分的社会,使得劳动多的人与劳动少的人获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人们的心中都会有懒惰的习性,如果少做一点与多做一点一样,那大家肯定是选择偷懒少做也获得好的收入。
但是真正的粮食是需要有人去劳动所得,粮食并不会凭空产生,有人少做就会导致有人必须多做,而在这个恶性的循环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劳动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劳动的积极性日渐低下。
但是在毛主席与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实践中发现事实,并及时对政策做出修改,及时对社会风尚进行新的引领。
在1958年年末,毛主席与中共中央开始逐步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进行指出并纠正,
及时对农村的发展进行新的方向领导,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行了新的调度工作,促进农业的生产恢复与发展。
对于国家政策的指导工作是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调和,提出好的领导方向,在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在一步步的改进中,不断靠近我们最美好的愿景,并且向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 [1] 华阳国志校注[M]. (晋)常璩 撰;刘琳 校注.巴蜀书社.1984
- [2] 三国志[M]. (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