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党员 个人党员档案查询系统
历史开讲
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心中永远不会缺少共同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被称为信仰,古代劳动人民心怀勤劳创造的信念,因此催生了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中国精神。
小米加步枪时代,红军战士心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党的信仰,才在艰苦的抗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心怀信仰的历史,英国学者马丁曾坦言,世界之所以只被分为中国和外国,就在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中国人对信仰的追求……
西方信仰宗教,中国追求大同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信仰只是国家和帝王,这种信仰是由于封建观念禁锢太深而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诸子百家文化形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劳动人民开始对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了信仰,中国的信仰产生道路才走到了正轨上。
相比较于中国,西方对信仰的追求更偏向于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贯穿西方历史,就连同为历史大国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也是以犹太教文化为根源,进而形成了文明古国。
信仰宗教未必是坏事,例如中国也存在着本土道教,但是宗教信仰被西方国家君主发展成为了统治工具,部分西方国家实行政教结合的方式,还设立了教皇一职,教皇要求自己的教徒对宗教绝对服从。
反观中国人的信仰就显得格外和平与包容,有人信仰儒家文化,有人追求道家思想,但是二者之间常常以讲道的形式进行辩论,宗教不会进入政权的旋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道教开始兴起,与西方宗教不同的是,道教讲究隐于山林、淡泊名利,道士们不会追求权力。
乱世之时,他们愿为生活于水深火热的百姓下山,天下太平之时,便追求自我境界的提高,这样的宗教才是最单纯的信仰。
随着朝代的更迭,我国也开始兴起了宗教文化,除了本土的道教之外,我国还接纳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
历朝历代,我国对于这些外来宗教并没有赶尽杀绝,相反一些朝代对于佛教还较为尊崇。
所以中国人对于信仰二字是依照自己的本心,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佛教文化,人们只想守护自己内心的那丝光明,不会去遮挡别人的太阳,这便是中国的大同文化。
历史沉淀信仰,时间锻炼精神
在对人物的信仰上,西方也无法比拟中国,从古至今,中国能够名垂青史、冠以美名的必然是对人类作出贡献,或者品德高尚之人。
精忠报国的岳飞,一生在为收复失地、迎回二圣驰骋疆场,收建康、破铁骑,挥师北伐,直取洛阳。这一桩桩为民为国的功绩永世流传。
虽然最终被奸臣所害,一生抱负付诸东流,但是后世人对其精神却是无比信仰。
从文天祥到于谦,再从戚继光到郑成功,他们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汇聚成一道爱国的传承。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被他们的事迹所感染,中国的信仰从来不是瞬间形成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信仰,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西方国家产生不过数百年,一部英国史,也许还没有中国一本菜谱厚,相较而言西方国家的信仰仅仅局限于上帝,家国情怀很难出现在外国人的信仰之中。
而且在西方信仰的人物之中,耶稣和真主安拉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所谓的“主”赐予的,由一个虚幻的人物,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信仰体系。
中国也拥有自己的“神”,不过这些“神”仅仅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立一尊财神爷雕像、求一卦姻缘之签,求得不过是心里安慰。
中国人更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那些靠自己的力量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的人物才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他们流传的历史财富值得人们去学习。
例如中国儒家文化的领袖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会了人们谦虚求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诲人们换位思考,即使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人依旧信仰这些文字所传递的精神。
无数道中国精神的根系,汇聚成了我们所追求的信念,中国精神催生前进动力,昭示奋斗目标,中国人在心中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就如同前进的道路上有了方向。
新时代爱国主义,新青年必将崛起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信仰更加重要,2008年的抗震救灾,2019年的抗击疫情,哪里有灾难,哪里就会形成一抹中国红,党员同志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冲在最危险的一线。
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将国家放在心中,先有国再有家的观念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每个人的信仰也许有所不同。
但是顺着脉络都会归结为国家二字,爱国主义精神让华夏儿女凝聚力量,继续创造辉煌。
虽然在经济上,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医疗等方面同西方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文化和信仰方面,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国家,即中国与外国。
在正视差距的同时,人们也应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底蕴所带给我们的底气,而这份底气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国学者,马丁·雅克便是其中一位。
马丁·雅克是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学院资深研究员,他对于中国的文化极为感兴趣。
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上,马丁可谓是国外学者的佼佼者。
虽然马丁出生于西米兰德郡考文垂,但是他研究中国文化多年,曾在中国研究院举办过多场讲座,还在2017年中国研究院思想者论坛上作为主嘉宾发言。
马丁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先后在《泰晤士报》和《卫报》等知名报刊担任专栏作家,所以无论是西方的宗教信仰,还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马丁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见解。
他对比了中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后,被中国人的信仰深深打动,实践证明了中国人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马丁才会感叹西方无法做到中国人的信仰。
信仰一定要合乎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的需求,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进入大中小学课堂,一批批中国青年心中有了正确的信仰,中国的未来将会是一片光明。
中国的信仰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像马丁这样的外国学者,他们深入华夏的历史之中,发现了信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
时代发展快车已经启程,信仰正是快车的燃料,推动中华民族续写下一篇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