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政策主要内容

时间:2023-06-23 02:5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98 评论:0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后,协约国与国内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0年为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而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农产品、工商业、劳动方面的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列宁

“内忧和外患”并存的局面。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约3/4的国土;切断了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被迫停工;交通运输陷入瘫痪;人民忍饥挨饿、民不聊生!而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面对此种情况,年轻的苏维埃政府只能把国内的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争取尽早摆脱困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农产品

农产品

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实行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原则上为“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

(2)工业

工业

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普遍实行国有化。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

商业

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国内贸易国有化,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4)劳动

劳动

实行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为一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苏维埃政府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一次又一次的阴谋进攻,对苏俄经济社会起了巨大作用。

(2)消极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后期,敌我双方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仍进一步加强,在农村地区,余粮收集制引起了农民广泛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从1920年秋天起,坦波夫省、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和西西伯利亚作为主要产粮区先后发生了一系列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1921年2月,波罗的海海军要塞咯琅施塔得发生水兵起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引起社会动荡,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能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它只适用于战争时期,在和平时期实行易引起社会动荡,不利于人民进行生产和生活。这也启示我们,面对困境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对策;对于普遍存在的矛盾应在吸取教训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可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真道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