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小喇叭开始广播还有吗

时间:2023-06-23 02:3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36 评论:0

(网络图片)

石家庄市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可能都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每天早晨六点,随着《东方红》乐曲的响起,遍及全市大街小巷和各家各户的小喇叭就都响起来了。入户小喇叭的声音不仅是人们了解国内外新闻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起床做饭和体育锻炼的号角,成为响遍全市的“石家庄好声音”。

这就是我所在的石家庄市有钱广播站发出的信号。我是1974年底被调到石家庄市有线广播站任编辑的。当时,石家庄市归石家庄地区管辖,石家庄地区有个电台;石家庄市没有电台,新闻单位只有石家庄日报社和有线广播站。广播站的播音信号是通过连接全市的入户小喇叭传送的。

石家庄市有线广播站位于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南面马路对过,当时的市机械局大院(后来成了市政府大院)西南角的一个独立小院内,有十几间小平房。院里有几棵大核桃树,树荫把整个小院遮了起来。虽然简陋,倒也挺幽静。

从人声鼎沸的学校来到这安谧幽静的编辑室,开始真有点不适应,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很快熟悉了环境。

广播站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新闻单位,接触到全市各行各业。这里信息灵通,采访、编稿,每天都有不少稿子要处理。编辑组的几位编辑大体有个分工,各自分管农业口、工业口、财贸口、文教口、各区等。编辑组组长是李永祥,一开始让我跟着常淑英负责工业口,不久常淑英休产假后,就由我独自分管工业口了。广播稿件和书面稿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要求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能有佶居聱牙的词语,更不能有可能引起岐义的词语,比如“不行”和“步行”,“地方”“敌方”“堤防”“提防”等等,遇有容易引起岐义的词语,要通过上下词汇的连接,或者换用其他词汇解决。

当个记者是我幼时的梦想,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经常深入基层采访,通过各单位的通讯员了解情况,努力向老编辑们学习编辑业务,提高采编质量。我不满足于一般的编稿采访,努力探索新的广播形式。去井陉矿务局三矿采访,我们钻到几百米深的矿井下采访第一线工人,在播音员张惠民等人的协助下录制矿工打眼、放炮的声音,回来搞出了建站以来的第一篇录音报道。此后还还搞市里大型会议的报道、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不断扩大宣传形式。

那时市里就两个新闻单位,我们和石家庄日报社的记者们交往很多,遇有重大活动,都是一起参加,许多稿子都是一起写,广播时用通稿。报社的记者多是有经验的老记者,眼光敏锐,手头快,往往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第二天见报、广播。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提高我的工作能力大有帮助。可以说,后来我写作速度比较快,跟我这一段记者生活有直接关系。

我们和基层的通讯报导员接触比较多,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各行各业的真实情况,学到了不少知识。以编辑的视野看基层的通讯员,很容易比较出他们水平的差异。那时,几个棉纺厂的通讯员普遍水平较高,还有桥东区、桥西区等都不错。例如,桥西区宣传部的赖祖德、桥东区宣传部的王岚山等人送上来的稿子主题突出,逻辑严密,文理通顺,稿子往往不需要编辑作多少修改,拿来就能用。后来赖祖德调到市委宣传部,当了副部长,再后来当了省委科教部副部长,不幸在一次出国访问时逝于国外,实在令人痛惜。

1977年6月,我被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不久,石家庄市就开始筹备广播局和市电视台,广播站的人员大都去了广播局或电视台。

1979年1月1日,石家庄市电视台正式开播,石家庄市有线广播站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