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有几个方面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共105次提及“人民”一词,且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可见,“人民”蕴含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域、全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紧紧围绕的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了始终扎根人民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人民”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和群众史观,并将其内化到党的决议和宗旨中去,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推进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扎根人民、尊重人民,爱护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还可以追溯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之中。《史记·殷本纪》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执政当权者要以“民情”为镜子,时刻检阅自身及其国家的治理状态,这是最早可考据的“镜子论”;《管子·牧民·四顺》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问题是执政掌权的根本问题,只有顺应民心才能政事兴盛;《履园丛话·水利》有言:“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注重“民本”思想是执政兴民的不二法则。体察民情、体谅民心、坚持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以及无数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中孜孜以求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准则,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牢记扎根人民的科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凝结了发展为了人民的建设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所凝聚的建设成就依托于“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指向。在党的自身建设上,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开拓了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先河,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万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系统推进“打虎”“拍蝇”“猎狐”,促使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此外,在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也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这一中心思想,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经济建设上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增加到35100元。
在政治建设上着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实、落细、落小,积极健全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体制机制,确保人民的声音、意志充分反映在治国理政的细微之处,实现了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进一步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保障更加完善,实践方式得以不断创新。
在文化建设上秉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倡导供给优质文艺作品,既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为确保让高质量文艺作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对于治理娱乐乱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保以优质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在社会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促使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使我们的天空更蓝、山体更绿、水流更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式现代化表征了发展依靠人民的重大突破
1840年,西方社会以坚船利炮冲击我国的国门,迫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我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谋求现代化的历程。从最初推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谋求通过技术革新来抵御外敌入侵;到后来演化为部分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进行“戊戌变法”等,种种探求皆以失败告终。直至进入20世纪以来,人民群众的日益觉醒和空前团结,民族精神充分激发,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1919年,以广大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群体掀起的“五四运动”,从文化和思想层面对西方现代化思潮予以回应,并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能够集中进行各类工人运动提供了群众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被人民群众所熟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正是有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促使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项事业取得突出成就和重大突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冲破层层阻碍,建立了人民军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努力和彝族同胞的帮助下,镌刻了“彝海结盟”民族大团结的史实,助力红军顺利渡过彝区挺进大渡河,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剿与封锁;在革命后期创造了“沂蒙六姐妹”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的佳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创造出“中国奇迹”,切实解决了十几亿群众的温饱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竭力奋斗,将群山阻隔的千年苗寨、贫穷落后的“十八洞村”打造成了湖南当地的“新名片”,促使我国区域性深度整体贫困的典型样本——彝族大凉山实现人人展新颜、家家住楼房的美好局面。各族人民以团结之姿、奋进之态、破竹之势切实化解了困扰各族人民千年以来的难题,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华丽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贯彻了坚持人民至上的行动指南
人民至上不仅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更是蕴含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行动准则。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其权力来源的清醒认知。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能够更加坚定这样的共识——人心向背关乎兴衰成败,唯有真正将人民群众的关切和利益放在心中、落在实处,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凝聚力量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现实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是这一理念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并始终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干事创业的重要衡量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人民又惠及人民的科学理论,更是接续实现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体系中蕴含了更强大的经济体系、更民主的政治样态、更繁荣的文化体系、更和谐的社会生活、更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也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早日实现。
(作者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