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培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时间:2023-06-22 03:4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090 评论:0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一、沿革

医院前身是私立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于民国15年(1926年),院址在上海南市沪军营。抗日战争期间,医院迁至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抗战胜利后,随校迁至上海制造局路。1949年12月,医院随东南医学院迁到安徽省怀远县西门岗,当地美国基督会办的民望医院并入该院。1951年4月,在蚌埠小南山设一分院。1951年8月,随校迁至合肥市原皖北人民医院旧址。1952年9月,再迁至绩溪路,同时,随东南医学院改为安徽医学院而易名为“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1954年8月,接收学院西北侧其他部门拟建医院的一些房屋,将传染病科、肺科、内科等科室迁入,称二院(1976年该处房舍划交安徽中医学院);1965年在安徽霍山县设一所皖西分院(1969年划交省国防工办)。1985年12月16日,安徽医学院更名安徽医科大学,医院随之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二、建筑

1952年前,医院数度迁院,建筑情况不详。1966年,全年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含附属二院和皖西分院)。1976年,医院新建1幢3层的烧伤病房楼。1980年,建成1幢4层中心技术楼。1984年,干部病房楼竣工,同年,开始新建1幢1层的病房主楼。1985年,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医疗用房1.5万平方米,医技辅助用房近1万平方米。

三、设备

1951年前,医院主要医疗设备是一台美国制的30毫安X线诊断机,数台法国制的普通光学显微镜。1955年,先后添置2台200毫安X线诊断机、心电图机、人工心肺机、电测听仪、裂隙灯、气管镜、硬式胃镜、膀胱镜、钴源放射治疗机等。1979~1985年,购置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有72件,总价值达800多万元。其中,有1250毫安X线诊断机、B型超声波诊断仪和扇形超声扫描仪、8道电生理纪录仪、人工肾机、脑电图机、人工心肺机、脑干诱发电测定仪、动态心电图机、中心监护仪、血细胞分离机、手术显微镜、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冷冻切片机、各种纤维光束内窥镜等先进诊疗设备和精密仪器,并引进美国产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简称全身CT),为全省第一台。

四、科室设置

1949年,医院临床科室主要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等。至1955年,先后增设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儿科、肺科、传染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中医科以及病理科、药剂科、麻醉科、心电图室。1966年增设运动医学科、理疗科、放射治疗科等。1985年底,医院有临床科室22个;医技科室18个。还设有烧伤、运动医学、地甲地克病、心血管疾病、变态反应、眼科、儿科等研究室和肿瘤研究所等临床科研机构以及外科总论、内科学、儿科学等14个临床教研室。

五、人员编制

1949年,设床位100张,次年,有职工12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人。1951年月,在蚌埠小南山分院增设床位50张。同年,医院迁至合肥时,设床位146张。1952年底床位250张,卫生技术人员192人。1955年,医院总床位计500张(包括二院),卫生技术人员计311人,其中医师105人,护士108人。1966年,总床位948张(包括二院、皖西分院),有西医师217人,药师7人、护士27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遭受破坏,一度与安徽省立医院等医院合并。1969年床位恢复到640张,卫生技术人员240人。1970年,经过整顿充实,床位发展至750张。1985年,实际开放床位840张,

六、部分科室选介

〔烧伤科〕

1958年,建立烧伤专业病区,1974年建科。1970年起,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烧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自制的中药制痂酊和改进后的烧伤膏,具有良好的消炎、活血作用,并有干痂快、经济、方便等特点。至1985年底,用于治疗各种烧伤病人计3300余例效果良好,浅Ⅱ度烧伤平均11~13天、深Ⅱ度烧伤平均21~23天可药痂下愈合,被省内国内广泛采用。该科在国内首先创用“中药制痂焦痂开窗、痂下植皮”方法,为深度烧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975年11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经验交流会议在合肥召开烧伤科负责人陈国钧医师在会上作了“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的体会”的发言。近几年该科开展显微血管皮瓣移植等新技术,在抗休克、抗感染、烧伤免疫等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取得成果。该科床位34张,平均年收治烧伤病人300例,治愈率为96%,其中90%以上的大面积烧伤病例治愈率30%。1976年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联邦德国和法国等医学代表团和医学专家先后到该科参观,均对该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给予很高评价。

〔运动医学科〕

始建于1957年,称“体疗科”,开展门诊医疗工作,1982年改名“运动医学科”。198年,该科有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名;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病床5张有运动病理和机能诊断两个研究室。该科对推拿、气功、桡骨远端骨骺损伤及慢性颈肩腰腿痛开展了较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撰写出数篇在国内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该科被国家卫生部选定为全国运动医学4个教学基地之一,多次举办全国性的运动创伤、康复医学学习班。

〔整形外科〕

始建于1961年,“文化大革命”初撤销,1975年重建,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名病床13张。该科在耳鼻等器官修补、再造的技术上,对传统方法有创新和改进;1977年在国内最先开展食指背侧皮瓣临床应用。1978年,在省内首先开展“足背游离皮瓣”移植术;1980年将游离皮瓣移植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1985年临床应用前臂静脉网动脉化岛状皮瓣新技术20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检验科〕

50年代,该科分临床、生化、细菌、血清诊断专业组。1958年建立血库。细菌学诊断组70年代进行的细菌编码鉴定工作,为省内填补了空白。血库组在省内首先开展了成份输血新技术。免疫血清学诊断组开展自身抗体联合检查。该科开展的风湿病、免疫诊断检查等新项目,皆居省内领先地位。此外,该科对生化、细菌临床检验均采用了室内质量控制生化质控参加全国和省的室间质控。1985年,该科有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副主医师2名;每年完成约80万份验标本,血、尿常规及生化检验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

〔眼科〕

创始人张锡祺教授,其编写的《眼底病图谱》一书曾送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眼科教研室编写的《眼病图谱》,1983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与日本株式会社雄浑社合作,以中日、英、德4国文字在日本发行。该书经充实内容,于1985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大型彩色眼病图谱。50年代,该科开展眼内后部非磁性金属异物取出、角膜移植、复杂的视网膜剥离、人工晶体植入等手术。1973年,视网膜脱离裂孔光凝术应用于临床。眼科测设备比较齐全,开展暗适应描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Goldmann氏静态视野计等检查和眼科各类手术。1985年。该科有病床30张,教授、主任医师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名。设在该科的学校眼科教研室,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