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图表
话说以前一个外国机构评定中国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中国人,前面两位是秦始皇和毛泽东,第三名确是隋文帝杨坚。不大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还没怎么听过这个人,但我要说出他的儿子和外孙即便是不熟悉历史的人肯定也知道。他儿子是修京杭大运河的隋炀帝杨广,他外孙是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没错杨坚是杨广的老爸、唐高祖李渊的姨夫,唐太宗李世民的舅爷(这关系没说错吧)。
杨坚隋朝的缔造者,结束中国至三国以来二百六十多年的分裂历史,重新缔造了大一统的局面。其开创的开皇之治为他外孙的贞观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更因为其任内两项重大举措而被历史铭记。这两项重大举措是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太过于繁杂,以后我开个长长的专题来写,这里我就简单讲讲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模式是在唐代才正式定型,隋文帝时期的行政机构设立并不是只有三省,隋文帝时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并无实权。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现在对三省六部制的定义,多以唐时的三省六部制为模板。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工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吏部。三省直接对皇帝负责,是协助皇帝的决策机构。唐初三省确定的命令由尚书省统一下达给六部,六部执行相关政策。唐后历代政府机构虽多有变动,但总体依然沿袭着三省六部制的框架。
三省六部中,三省是协助皇帝制定政策的机构,各有分工,简而言之“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紧密配合又相互制约。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六部,各朝的上级机关会有所变动,但各部的工作职责却大致相同。具体而言,吏部负责全国文职官员的任名、考核、升降、调动,验封封爵、世职、恩荫,为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为新科举子、进士分配官职,为退休官员办理退休手续等;户部则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流民管理以及赋税、钱粮等财政事宜;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并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另外还要负责和藩属、外国往来之事;兵部掌管全国武官任免以及招兵、武器、后勤、发布军令等事宜;刑部负责全国司法机构的运转以及法令的颁布,并经常直接审理大案要案;工部则负责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三省六部制之所以会伟大,因为这套体系不仅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将之前由丞相一个人干的活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又相互制约,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的统治。说到这我就要先说说中国历史上另一套著名的行政架构体系——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行政架构体系,三省六部制也是在三公九卿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相对应而言,三公也是皇帝的近臣是政策的制定者,九卿是执行机构。并且九卿的职责范围和后续的六部的职责范围大体相同,六部只是在九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完善而已。但重点是这三省和三公的区别,汉代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但汉代三公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法理上丞相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位的。喜欢看汉剧的朋友应该都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皇帝一遇到问题就喜欢问丞相你怎么看?
汉初陈平有总结过丞相的职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陈平的话说的很漂亮,也因为这句话受到了皇帝的褒奖。但就像再和谐的夫妻也会存在矛盾一样,皇帝和丞相的关系也并不总是这么美好的。
闹矛盾时我们的皇帝大人肯定也这么看过陈平:这个老东西,他工作是我给的,工资现在是我发的,他的女人也是用我发的工资泡到的,居然还不知足。我要做任何事他想都插一手,管东管西的。他管的都朝事我也就忍了,管我的家事我也能当没听见,可他连我的私生活都管,这能忍?可我还真得忍,这个老家伙不仅不能打,骂都骂不得。他是下面那一大帮子人的偶像,别说打他了,我要骂他了就肯定是我的不对。我要骂了他,一出这门他就会被一大帮崇拜者围着他,替他报不平。他们会夸这个老混蛋为国为民、敢于犯颜直谏;而我肯定是个不能纳言的昏君,个别心肠坏的还会在小本本上给我记账。我要哪天真打了他不仅下面那帮干活的都得给我撂摊子罢工,而且从此以后他就是一代明相,在小本本上青史留名,而我将永远是个昏君。感情这便宜横竖全让他一个人占了,不行、我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恩感觉回来了、微笑、微笑、保持微笑。我又听到他的脚步声了,老家伙身体挺好的一天来好几回,不说了,闹心!
陈平的话其实是想告诉皇帝,丞相没有具体的职责,丞相的职责就是帮你搞定你想搞定的一切事情。但其实从这句话里我们还可以理解出另外一层意思——天底下任何事都关我丞相的事,必要的时候我是要什么都管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丞相管所有的事,那要皇帝干嘛,只管生孩子?三省的设立初衷就是分解相权,强化皇权的统治。历史上,皇权强势时,相权就会对皇权形成制约,对皇权就行补充;皇权弱势时,相权就会代替皇权行使职责,甚至是对皇权产生威胁。汉末的曹操就“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加上南北朝时惨痛历史教训让每一位皇帝想到自己和后代的未来就寝食难安。思前想后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扩大丞相队伍,引入竞争机制来防范这个问题。在该一思想指导下,最终在杨坚手上确立了三省长官共同分担丞相职责的机制,并在后代的官场制度中得道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