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简介

时间:2023-06-22 01:1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368 评论:0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目光抵达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如今,很少有人会否认阅读是一件对人有益的事情。但是在步履不停的生活中,摆脱浮躁,沉下心来去读书,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必须得承认,相较于吃穿住行,书籍带给人的精神养分,在重效率、强工具化的时代观念下,补给得太慢了。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阅读被人遗忘,显得“无关紧要”。

当精神遭受现实重创,个人欲望跑过了自己能够掌控的速度,人们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试着像作家毛姆所说的一样,把“阅读”看作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从碎片化的时间里挤出读书的间隙,往自我和社会内涵的深处走去。

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我与阅读”专题策划,邀请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分享他们与“书籍”之间的故事。

他们中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历史学教师,也有奔跑在社会一线的外卖送餐者,以及旧书店的背后守护者……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对书籍保持着无限的热爱。并且因为这份热爱,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得以被慰藉、被安放的方式。

首位分享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罗新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去年,由他所撰写的《漫长的余生》出版。在豆瓣年末的图书榜单盘点中,该书获得了总榜第九名、历史类小说第一名的好成绩。因为这本书,罗新被《人物》杂志评选为“2022年度面孔”,同时入选的还有学者许倬云、戴锦华,运动员隋文静、韩聪,以及2022年手握两部爆款剧的明星白敬亭等人。

在北京大学,罗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史,这一历史时期,古代中国正处于“分分合合”的“分”的阶段,门第氏族观念杂乱,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所以这就导致了现代作家在对这一历史进行回溯时,往往困难重重。还经常出现,读者看不懂的情况。

而《漫长的余生》出版后,获得很多非历史专业的大众读者点赞,其中,有不少人将它视为“2022年度最佳历史类书籍”。

身为作者的罗新,在谈到图书“最爱”时,却向记者推荐了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他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这是30年来,我认为最好的一本历史书。”

《东晋门阀政治》首版于1989年1月,全书25万字,它讲述了公元四世纪初年至五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

他向记者介绍理由:这本书什么人都可以读,不管历史基础怎么样,“它在我心中代表了历史学文笔的最高境界。”

除了《东晋门阀政治》,罗新还提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也是记者在征询此次“最佳阅读书目”时,学者们推荐最多的一本书。

第一次阅读《战争与和平》,罗新在读大学。年纪轻轻的他最喜欢故事里的主人公安德烈——一位孤傲正直的军人,追求理想,反感上流社会的虚伪;等到30多岁,他逐渐偏向于喜欢皮埃尔——一个经历过痛苦和磨难,迷茫过后最终获得成长的人。

罗新说,《战争与和平》让他认识到了“眼前的事情只是宏大历史的一部分。”

今年2月,理想国邀请罗新到满仓库的书室里挑选书籍,团团被书包围,他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兴奋,这也是记者第一次在这位性格平静、内敛的教授脸上,看到“惊讶”的神态。他选了10本书,分别是《罗马日记》裘帕·拉希莉、《出身》劳伦·A·里韦拉、《论自由》约翰·穆勒、《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谈波等。

世界读书日就要来了。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宣布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时间轮转,短视频浪潮的冲击下,读书是不是无用了?罗新却认为,越是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越离不开阅读——它是一种求知的方式,走得越快,越需要书籍帮助我们绕开弯路,“和过去的人类智慧对话,继承先人的思想遗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视频来源:理想国

校对 王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