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是什么意思 ky是什么梗

时间:2023-06-21 18:3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860 评论:0

开始脱离原生家庭、但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年轻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却要做出人生选择;没有安全感;总觉得TA不爱我;害怕自己一事无成……更重要的是,似乎没有人可以再指引方向了,一切都要自己做决定。

年轻人常常听到他人安慰“长大了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时间并不能治愈一切烦恼。那么换个方式,心理学是一种可以借助的工具,让你在更深远的目光的注视下,审视内心,带着觉察、清醒地做出决定,选择“最像我自己”的生活方式。

8月11日,国内最大的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以下简称KY)创始人钱庄与主创夏超携新书《长大了就会变好吗?》,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办了首发签售会,主创团队与读者现场分享了KY的发展历程和平台愿景,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心路。

KY创始人钱庄(右)与主创夏超(左)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我,关注内心,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钱庄说,此前KY的第一本书《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是帮助读者理解“我,从哪里来?”,那么《长大了就会变好吗?》就是告诉读者“长大以后,如果我再遇到了问题,我该怎么样去处理?”。

在谈起新书所关注的“成年初显期”问题时,夏超坦言,这两本书触及的都是一个沉重的问题,但KY的目的都不仅仅只是告诉读者“是”或者“不是”,而是希望通过KY的文章,让读者们理解到:“自我是流动的,只有关注自己的内心,拥有拥抱变化的心态,我们才更有可能具备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能力”。

KY成立于2016年4月,短短三年半便于全网聚集超过700万订阅用户,微信推文平均阅读量突破30万+,2017年,KY推出了第一本书《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聚焦“原生家庭”的话题,成为了当年豆瓣年度心理学十佳。

活动现场

历时两年创作的这本《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讨论的是“成年初显期”——成年但尚未完全独立的年轻人,在碰到感情、就业、婚恋、情绪等问题时,该如何“自救”?

在此前对读者的普查中我们了解到,KY的读者年龄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是18-25岁,紧接着是25-30岁。而18-30岁、特别是18-2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2000年以来学界关注很多的人生发展阶段,它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个阶段正是许多重要的改变发生的时期。它既不是青春期,也不等于完全的成年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类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处境和挑战。

成年初显期的探索

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中,开篇就讨论了18-25岁的挣扎与困惑。

上一代人,在18-25岁期间,通常已经完成了婚姻/家庭、事业的选择。这个阶段对那时的人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进入稳定的成人角色的过渡阶段。他们很少(或者延后了很多年才)体会到这一代人在这个时期里经历的挣扎和阵痛。而如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所面临的情形则完全不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姻和生育年龄普遍推迟到了25岁以后。在成年初显期,年轻人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要比青春期更加剧烈。

频繁的变化、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而到了这个时期的末尾,也就是临近30岁时,大部分人都已经做出了对一生有持续后果的人生选择。研究显示,当成年人在后来回顾“自己一生中发生过哪些最重要的事件”时,他们经常追溯到那些在这个时期中发生的事。

KY的主创们认为,在成年初显期要完成的自我探索主要有3个方面:爱、工作和世界观。不过,不管是爱还是工作,在成年初显期,人们对于它们的探索都不会只是为未来做准备,也不该是。更多时候,人们也是为了在自己受到“成年人的责任”的束缚之前,获得更广阔的人生经历。

“比起为你未来想要做出的长期选择做直接的准备,获得更多元、更多彩的经历和体验十分重要。它让你在进入长期、不变的选择之前,更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而让你为自己做出更好的决定。而成年初显期是经历这些的黄金时期,错过将很令人遗憾。”

“许多人也许都恐慌过,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只依靠自己的双脚去站立在大地上;但逐渐地,你会发现其实你是可以的,你还是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怀着满心的恐惧去开始尝试。”

爱是感觉,还是选择?

爱情是一个永远叫人讨论不完的话题,那么爱究竟是一种感觉,还是在决策后的意志行动?

有的人觉得,爱是一种感觉,它是瞬间的、不连续的、稍纵即逝的。爱情是某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事。还有人觉得,爱不是感觉,不是短暂的情绪事件,而是一种决策或者意志行动(act of will),当你们彼此相爱,是双方都“决定了要和对方建立某种联结”,之后相爱的过程,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动机和人为干预的影响。

KY的主创们在分析众多研究成果后得出结论:爱确实不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情感,而是一个个产生了“积极共振”的瞬间,每个这样的瞬间都伴随着身体、大脑、激素水平的变化。当我们感觉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说明我们与另一个人之间存在很多个这样的瞬间。

既然爱情是可以被管理的,KY主创们就为亲密关系中的读者提供了一些“爱情管理”建议:1、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关系信念,警惕“宿命信念”;2、你可以通过身体来改变感觉;3.、进行一些“亲密练习”;4、 独自思考“爱”也能增进爱;5、 找到一个“中间人”来调节矛盾或提醒你们之间那些爱的瞬间。

书封

如果失恋了,或者决定离开一个人,如何让自己顺利走出这段时间?KY主创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1、 区分“爱”和“恋爱”;2、 列出“缺点/问题清单”;3、 隔离和转移注意力;4、 学会关注其他人。

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中,KY还讨论了诸多热点话题,比如: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僵局、如何修复出轨后的关系、如何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唯一因素、为何没有足够的安宁感等。

“绝大部分的变好,都是从愿意看见真相开始的。这本书正是为那些想要提出正确问题的人准备的。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才更有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钱庄认为,心理学是一种可以借助的工具,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掌握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一件事,并不是由谁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重要且正确的问题。比如:我想过上好生活,但我现在无法摆脱焦虑,怎么办?错误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过成现在这样?而正确的问题是——你认为什么是好生活?

在谈及这本书的意义时,钱庄坦言:“我们的书,更适用于那些准备好了要改变的人。其实一个人会不会改变或者会不会变好,很多时候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比如这个人的修复力怎么样?他身边支持性环境、支持性关系怎么样?他的自我反思能力怎么样等等?那些希望改变的人,会用各种方法在生活中找到能够支持他改变的东西。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希望能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容易一些。”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在被问及“如何才能摆脱无法自行解决自己的内心困境时”,钱庄再次重申了这一个观点,她坦言,许多人之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因为当我们作为一个客体去旁观别人的内心困境时,我们不会存在任何的期望与幻想,但是当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因为期望和幻想的存在,导致我们失去了对于真实的判断。

“真实,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切疗愈的起点,如果你能够发现真实,那一切的问题终究可以找到答案。因为在真实中,早已为人准备好足够用来修复自己的力量。”钱庄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