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最新消息
早在2016年9月1日,时任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就在长春出席空军开放日活动时对媒体坦承——“我们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打击轰炸机,将来你会看到的。”马司令的话证实了外界长久以来的猜测,同时也如同引爆了一枚“震撼弹”,兴奋、惊讶、好奇乃至疑惑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情绪中,以至很快形成了一种颇为复杂的心态……转眼间4年的时间过去了,轰-20的脚步越走越近,对其进行一番有根有据的剖析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空军心仪战略轰炸机有些日子了,空军战略能力建设,本来就应适应国家发展利益需求的拓展,与国家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革前沿相适应、与空军在国家武装力量作战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作用相适应,以国家的作战任务、军事斗争需求为牵引,与国家发展、利益拓展相匹配和并行的。也正因为如此,若要在塑造安全稳定战略态势、保卫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和有效遏制地区危机和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作为建设“战略空军”的重要一环,发展战略轰炸机对于中国空军就是一种“时代的呼唤”。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设计上有明确而具体的方向,在技术上量力而行,最大限度的避免技术弯路和不必要的“高精尖”,一架具有鲜明中国烙印的现代化战略轰炸机将很快“呼啸而来”。
对现实性需求的回应
继美国的B-21之后,中国空军也曝光了自己的“远程轰炸机”计划,再加上俄罗斯方面时不时传出的类似风声,不禁令人感慨,战略轰炸机的生命力却出乎寻常的顽强。战略轰炸机本身是空权理论的产物,这种理论在二战中便受到了质疑。“只是在一个非常有限的意义上,才能够真正精确地谈空权理论。”爱德华·沃纳1943年的著名论文《杜黑、米切尔、塞维尔斯基:空战理论》便如此开篇,该论文此后在各国军事院校中被当作军事理论著作而广泛传播,从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事实上,尽管空权理论家们多方努力,但他们当中没有哪个被证明最终成为马汉或约米尼那样伟大的人物。战后,随着导弹与核武器的组合渐入佳境,远程战略导弹异军突起被大部分人认为是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武器,有人驾驶远程轰炸机将退居次要地位。由于战略导弹的挤压,冷战期间主要空军国家的战略轰炸机机群虽然在规模上得到了发展,在技术上得到了革新,但实则却是在争议中艰难前行。如此一来,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战略轰炸机”这个曾饱受争议的概念,为什么重新变得炙手可热?不过,看似复杂的问题,往往有着简单的内在逻辑性,战略轰炸机的命运便是如此:如果说远程战略导弹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洪荒之力”,那么远程战略轰炸机则因其可控性、反复性,属于更加灵活的一种手段,具有中途招回或者打击突发目标的能力,这是远程巡航导弹或者弹道导弹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一点深度契合了后冷战时代的军事斗争环境。作为战略轰炸机俱乐部的老牌玩家,美俄发展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人们对此没有惊讶只有好奇,然而当中国空军也放出类似风声时,事情却变得有些不一样了——这毕竟是几十年来,战略轰炸机俱乐部首次增加新成员。
对此,人们首先的一个疑问是,战略轰炸机是中国空军的一种必需品吗?毫无疑问,回答是肯定的。空军战略从属于国家军事战略,是为国家战略利益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战略利益是解放台湾,统一全中国,为实现国家战略利益,需要建立一支能支援渡海作战的空军。这种比较注重进攻,攻防兼备的战术型空军战略,为维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战略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维护国家安全,保卫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安全就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军战略转为国土防空作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空军战略也做出了相应调整,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型的“战略空军”转变,以维护国家不断延伸和扩大的战略利益。纵观人民空军战略60多年来的发展演变,始终与国家战略利益紧密相连,为国家战略利益服务。目前,有4个发展趋势将影响未来中国的防务战略环境:1.技术变革以及技术扩散的速度将不断加快;2.地缘政治风险将持续存在;3.自然资源匮乏形势将继续加剧;4.全球公域将变得越发重要,同时也更为脆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空军目前又一次进入转型阶段,若要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的强大空军,那么战略轰炸机作为战略空军的进攻利器,对于中国空军来说就不可或缺。
中国式标准与核常兼备的问题
怎样才算得上是一架优秀的战略轰炸机?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种普遍认同,衡量未来战略轰炸机先进与否,可以浓缩为远、快、隐,既大航程、快速性和低可探测性三大要素。战略轰炸机,最突出的关键当然在于“远程”,比如对中国的防务环境而言,面对南海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封锁的能力成为一大关键。至于“快速性”和“低可探测性”则都与轰炸机平台的可突防性能关系密切。这其中“快速性”不但关系到突防能力,更与轰炸机平台的多用途能力和使用灵活性息息相关。举例而言,能否将未来的轰炸机平台转作所谓的“洲际制空机”,具备2倍以上的超音速飞行能力将是很重要的一条硬指标。最为理想的情况,自然是将三种要素统一在一个设计中,然而这谈何容易,以美国空军为例,其B-21项目虽然被誉为“美国空军在信息时代发展的首型轰炸机”,其将具有很好的互联互通互用特性,是远程打击“系统簇”的一部分,可从外部获得瞄准数据和电子对抗等支援。但同时,该机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是一架相对成本较低的轰炸机,没有很大的技术跨度,外形可能类似B-2和X-47B的综合体,着眼点在于成本控制而非技术突破。实际上,这意味着美国人是在远、快、隐三要素进行了自己的取舍。作为B-2A的低成本技术重构,B-21为了远和隐而舍去了快。居于技术高地的美国尚且如此,足见战略轰炸机的复杂性和高成本,无论从工业基础还是成本控制上说,大而全的战略轰炸机对于中国来说太具挑战性,贪大求全往往得不偿失。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别人的取舍,未必是自己的取舍。毕竟技术方向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越是接近技术前沿,技术方向的清晰度越低,技术引导也就越有可能脱离战术需要。事后诸葛亮是容易做的,但是站在技术前沿,常常会被眼前的种种可能所迷惑,最闪光的道路不一定是通向光明的道路。所以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计划,若单纯以追踪的方式进行发展,其明智与否便要打上一个问号。“只要方向对头”是实干结硕果的一个前提,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技术方向是对战术思想和技术可行性综合考虑的结果,而恶魔永远在细节之中,没有细节的技术方向是盲目的。
事实上,作为后发追赶者的一大优势之一,就是技术追踪可以明确技术方向,避免不必要的探索和弯路,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追踪的一个问题是可能在糊里糊涂中追错了方向——其前景可能是柳暗花明,也可能是误入歧途。这里面有对手的技术保密因素,也有对手自己也在探索中的原因,更有可能是对手的战略误导。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追踪意味着对被追踪对手的战术思想和技术路线的全面认同,而邯郸学步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和对手相同,而实际上连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倘若在技术储备上已经落后一步甚至是更多,还要在战术思想上亦步亦趋,那么各方面的被动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说回到B-21轰炸机,其实将隐身性能放在设计之首的飞翼布局轰炸机一直是美国空军的痛楚。B-2最初计划生产超过100架,但是由于成本持续增加以及地缘政治风向的变化,B-2的生产数量被持续削减,而采购数量越少,单价就越高,这个耗费了450亿美元的先进轰炸机项目最终只制造出了21架,每架的单价超过22亿美元。2架B-2等于一艘核动力航母,这已经是世人皆知的段子了……B-21的出现,其实要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这也是为什么“其预算安排与其说是一个研究项目,不如说是一个生产计划”的原因所在。然而即便如此,美国空军能否如愿以偿也仍是未可知的。况且,在拥B-2的技术铺垫前提下,美国对于B-21的研发仍将有较为漫长的研发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投入……
中国空军赶超的目标无疑是美国空军,但美国空军并不是“永远正确”的,在预测未来战场时也会不时出错,因此中国在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一定要头脑清醒,弄清楚为什么。所谓“千好万好,适合自己的最好”,因此形成我军独特的空战战术思想和相应的技术路线,是建设战略空军最终必须要走的一条路,除了航程应能覆盖中国海洋权益范围,全载状态下的作战半径起码要达到3 000千米之外,其他的几项主要性能如何取舍?更加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战略轰炸机是以执行核任务为主,还是核常兼备?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战争只不过是政治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东西。事实上,战争或许有它本身的“语法”,但是战争并没有自己的“逻辑”。这样的表述可能过于抽象,但若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具体的现实,我们很快会发现事情变得清晰了起来——关于“战略空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已有共识,既战略空军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冷战结束后,随着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军事环境基调发生了重大变化,超级大国间的全面军事对抗已经不复存在,“战略空军”的概念得到了再次的革新——“作战灵活性”成为指导空军未来遂行核心任务的准则,以确保空军面对充满挑战的行动环境做出快速响应。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中,以时代技术进步为支撑,作为战略空军完成其使命的工具,战略轰炸机“绝望死神”的形象淡化了,转而成为一种手段多样,用途广泛,使用灵活的空中战略平台,或者说成为了一把“轻便的剑”。而这样一来,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在制订战争计划时,是政治观点应该让位于纯粹的军事观点,还是政治观点仍然起主导作用,而军事观点应该服从于它。考虑到只有在战争是单一因为敌对感情引发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的情况下,才能够假设政治观点会随着战争的爆发而消失。然而,正像我们上面说过的那样,现实战争就是政治本身的最高表现形式,使政治观点隶属于军事观点,那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不可能是相反的。而如果一旦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中国战略轰炸机究竟是以执行核任务为主,还是核常兼备?或许不过是个“伪命题”罢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