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青春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

时间:2023-06-20 13:2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992 评论:0

作者:栗旭晨(山西)

本文的主人公没有像《长津湖》中的主角那样的经历和事迹,但却是亲身经历过那场战役相关的真实人物之一,他身上也没有那种因功因战而得到的光环,有的只是失去真实的身体部分的伤痛和甘于当一位平凡人的纯朴。

一部《长津湖》感动了无数观众,一首《英雄赞歌》鼓舞了几代人。“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以青春无悔,换山河无恙,为英雄点赞,向英雄致敬。我不禁想起我的姑父,一位志愿军老兵段宝珍,他把鲜血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用青春和生命浇灌着如火似焰的金达莱,芬芳满径,香溢四野。时间让我们告别了饥寒,远离了战火,享受着安宁。有时候我们怀念的不是一个人,而是那段难忘的岁月和无悔的青春。1932年3月,姑父岀生在山西省忻县奇村镇石家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姑父的太爷爷是清朝武生,大门口立着一把大刀,昭示后人要刻苦练功,保家卫国。在苦难的岁月里,姑父只读了两年书,就因家庭原因而辍学,砍柴拾粪,挑水扫院,洗锅做饭,练就了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的秉性。1948年7月,16岁的姑父迎娶了同岁的姑姑。七个月后,正值柳树吐芽的季节,在姑姑的鼓励支持下,姑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19兵团63军189师565团2营4连一排的一名战士。这是姑父人生新的起点,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太原战役后,姑父随部队进军大西北,参加了窦家山战役和银川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转战陕西,多次立功受奖。

照片为文中本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1年2月,已调入通讯排的姑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一个月后,第四次战役打响,西线美军大举进攻,我志愿军被迫放弃汉城,美国空军实行地毯式轰炸,仅姑父所在团的阵地就落下近十万枚炮弹。空中飞机轰炸,身后坦克炮击,部队为了保护后勤线的畅通,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我军发起横城反击战,歼敌5.6万人。姑父是通讯兵,部队打到哪里,就把电话线架到哪里。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莲花山战斗中,姑父不幸被敌机投下来的炮弹击中,左腿血肉模糊,殷红的鲜血染红了身下的积雪。姑父用尽平生的力气,把电话线和报话机交给身边的战友李治中,断断续续地说道:“不要管我,快……快去完成……任务……”说完,便昏迷过去。直到第二天,姑父才被送到战地医院进行临时处治。战斗打打停停,白天目标太大,敌机骚扰,只能原地不动,到了晚上才能向北行军。除了战火,还有冰雪、寒冷、饥饿横亘在姑父和战友们面前。一把炒面一口雪,一阵匍匐一会停,一个月后,几经辗转到达平壤,姑父负伤的腿已经全部溃烂,身上棉絮外露,外套被撕成了布条条,蓬头垢面,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和疲惫。由于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医院只能选择截肢手术,姑父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战地照片,为文中主人公本人

1951年5月,姑父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这一年,姑父刚满19岁,青春之旅刚刚启程。面对整天闷闷不乐的姑父,部队首长和他促膝而谈,使他茅塞顿开:青春是美好的,短暂的,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作为军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下的碉堡,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要把目光投向更远更美好的未来,用奋斗的青春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让生命更完整。在江西九江生命活水医院,姑父在练习走路时,不慎摔倒碰到裸露的骨头上,鲜血直流,昏迷了整整七天七夜。姑父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医院的全力抢救治疗下,姑父恢复得很快很好。一天六顿饭,三个陪护人员不离左右。因为他是最可爱的人啊!护士从医院图书室为姑父借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姑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姑父从保尔.柯察金身上感悟到了青春的底色和奋斗的价值,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真正的钢铁战士。姑父在江西荣军学校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分子。姑父谢绝了组织上让他留在当地工作的安排,毅然决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进院门,姑姑看到丈夫拄着拐杖,一只裤管空荡荡的,姑姑扑上前,失声痛哭。姑父轻抚着姑姑的肩膀,一字一顿地安慰道:我这不是还有一双手和一条腿嘛,我还能生活和工作,我们一起来操持这个家!1955年,姑父被分配到忻县县政府话务室上班,随后又调到县邮电局工作。他说自己是一名党员,向党组织主动提岀到基层去接受锻炼。他先后到离城四五十里远的平社、忻口、奇村邮电所工作,一直干到离休。姑父硬是靠一条腿学会了骑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骑行六七十里,爬坡过河,走村串户,送报送信送包裹,风雨无阻,跌倒了爬起来,常常摔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当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极其认真地说道,比起牺牲的战友们,这点苦痛算不了什么。他用不足40元的工资养活着全家六口人,从未向组织和单位上提过任何要求。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姑父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乡村邮电事业,献给了基层群众,从小段一直干到老段。

文章的主人公本人

离休后的姑父把家安在了农村,担任了村党支部委员兼调解员,东家进西家出,寃家的疙瘩解开了,矛盾化解了,村里和谐了。姑父除了帮姑姑下地干活外,还在院里种了菜畦,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接济乡邻,助残助学,缴纳特殊党费,邮寄给牺牲战友的父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流淌在手心里的温暖。姑父还担任了村办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岳云贵烈士陵园的义务讲解员,用自己血与火的青春回忆,教育下一代要珍惜幸福生活,继续艰苦奋斗。2018年9月21日,姑父溘然长逝。岀殡那天,风雨交加,棺木里放入了他平日里常拄的一只拐杖,上衣左口袋上方佩戴着他一生挚爱的党徽。姑父虽逝,精神永存,他的青春无比绚丽,他的人生无限延长。葬毕姑父,雨霁日岀,人们都说那是上天送给这位志愿军老兵最漂亮的花圈。姑父最爱听的《英雄赞歌》在家乡上空再次响起,嘹亮激越:”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文章的主人公本人

作者简介

栗旭晨,现任市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被评为山西省第五届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获全国新闻工作者荣誉证章。发表文学作品200万字,有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行于世。散文《杨胡的葡萄熟了》获全国第二届"郦道元杯“文学作品大奖赛一等奖。散文《致敬两棵老槐树》获全国首届"远方”杯诗文大赛二等奖。

该文章全文转载,为宏扬最普通和平凡的退伍军人,身残志坚,不居功,不事张扬,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和普通的生活中度过一生的“最可爱的人”之一。段与那些思想境界不高,动辄浮躁、喧嚣不止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长津湖》火了之后,借栗主任之文述此,对当年的志愿军军人们以兹怀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