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下联

时间:2023-04-26 09:1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610 评论:0

历史开讲

上一篇写五帝的文章中,将古代中国分成神话时代,部落时代,奴隶制时代、封建制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经历了五帝时期的部落时代后,中国迎来了奴隶制时代,也迎来了第一个家天下的世袭制王朝——夏朝。

关于夏朝的建立者,有说是禹的,也有说是禹的儿子启的,笔者认为,如果从法理上来说,夏的建立者应该是启,因为从启开始,将帝位传给了本家(儿子、兄弟、堂兄弟),也就是启真正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而禹是先将帝位传给了益,益又把帝位让给了启,不管其中是否有演戏的成分,但从法理上,禹还是遵循了禅让制,所以说启是夏朝的建立者,但毫无疑问,禹才是夏朝的奠基人,亦如曹操之于魏,司马昭之于西晋,努尔哈赤之于大清。

从《史记 — 夏本纪》的记载也可以窥见禹对于夏朝的重要性,《夏本纪》记录的是夏王朝的兴衰史,以大禹治水开始,到汤建商代夏结束,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在讲禹时代的故事,本篇文章也主要基于《夏本纪》来聊聊夏朝那些为人熟知的人和事。

一、夏朝与五帝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看一下夏朝与五帝之间的传承关系,如前文所述,禹是夏朝的奠基人,而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孙子,是黄帝的五世孙,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和五帝都是一家人,可以说从五帝到夏朝,帝位其实都在黄帝一脉间传承。

关于国号为何为“夏”,虽有多种说法,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夏”最初只是部落名,后来由于禹成为天子,定国号为“夏后”,随后启称帝,国号逐渐演变为“夏”。

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相

相信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这也是历史课本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充分体现了禹为民为公,鞠躬尽瘁的精神,但《史记》的记载可能要给这个故事泼上一些冷水。

在《夏本纪》中,未体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笔者查了一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说法是在《孟子》中出现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未采用这个说法,而是用“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来描写的。

如果史记记载为实,那不得不让我们感觉到些许的失望,当然这种失望不是来源于没有写“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是“过家门不敢入”,不是“不想入”而是“不敢入”,但站在人性的角度,“不敢入”才更符合人的本性,也让禹的形象更有血有肉,更为立体。

禹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禹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治理水患,如果不能成功,其下场估计和鲧是一样的,所以“不敢入”应该更贴近事实,尽管这事实让传说变得不那么完美,但世上本就没有完美之事,不完美才是真的完美。

三、 可以称为中国代称的九州都是哪九州

禹治水过程中,先后开发了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流,修治九个湖泊,测量九座大山。而治水成功后形成的九州就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汉地,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边疆雏形就是由禹奠定的。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荆州、凉州,直到今天,徐州、扬州、荆州的地名也仍在沿用。

我们熟知的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中提到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里的九州就代指中国,而起源就是禹所定下的九州疆域。

四、 夏朝的帝位传承

夏朝的帝位传承相对来说比较清晰,从启开始到不降的11代,帝位均由父传子,不降将帝位传给了弟弟扃,扃传给了儿子廑,而廑传给了不降的儿子孔甲,也就是传给了堂兄(或堂弟),帝位又回到了不降一脉。

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史记》记载,从孔甲开始,夏朝已经开始衰败,诸侯已经相继叛离了夏,到桀的时候又“不务德而武伤百姓”,而“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最终汤率兵伐桀,并最终建商代夏,夏朝退出了中国的历史。

五、会稽山的名称由来

在《夏本纪》的最后一段,司马迁记载了会稽山的命名由来,相传禹在江南会见诸侯,考核诸侯功绩,而在考核中禹去世,就直接葬在那里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会合考核)的意思。

会稽山位于今绍兴市区东南部,位列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镇山之一,是国家AAAA级景区,大禹陵就是景区的主要景点,大家如果有机会去旅游,可以瞻仰一下,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体会一下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现在仍有很多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夏朝是否真的存在,甚至有不少中国人也在质疑,在我看来,这种质疑根本无需理会,如果要史诗资料,我们有无数的古代典籍就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如果要历史遗址,我们已经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国外的质疑更多带有偏见,但自己人无需质疑,中国虽然近代落后于世界,但我们也曾独领风骚过,而且也正在复兴的路上扎实前进、步步为营,无论外界压力有多大,华夏儿女的脊梁不能弯,要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民族自信,这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