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四大名著作者巧记口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是两颗璀璨明珠,唐朝是诗的时代,宋朝则是词的时代,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也都是名留千古的一代文豪。
而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诗词仍然是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但是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则是小说,现在人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也都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这四本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
自成书数百年以来,这四本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是令人们耳熟能详,被人们誉为“四大古典名著”,成为文学史上的四座丰碑。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四大名著的说法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流传开来的。
在此之前,原本是有六大名著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取向也发生改变,建国后六大名著也就逐渐变成了四大名著。
那么,从六大名著中被淘汰的两部又是哪两部呢?说起来,被淘汰的这两部也是人人皆知,分别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属于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现在人们熟知的《范进中举》,就是取自于本书。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吴敬梓,为何在晚年时期会写出《儒林外史》这样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说起来,这可能和吴敬梓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吴敬梓出身于书香门第,在他祖父和曾祖父两代人中,吴家曾经先后出过六名进士,其中还有一名榜眼和一名探花。可是到了吴敬梓父亲这一代,吴家开始家道中落,后来父亲病逝后,吴敬梓因为不擅长治理生计,家产被他挥霍得一干二净。此后,吴敬梓不但生活落魄,科举之路也走得极不顺畅。
康熙61年,吴敬梓考中秀才,可是此后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因为他的性格比较高傲,后来参加科举时更是被人嘲讽为“文章大好人大怪”。吴敬梓一气之下就远离故土,失去了家族的接济后,生活上就只能依靠朋友的接济和卖文写字为生。后来安徽巡抚赵国麟曾经推荐他入京参加廷试,可是因为他已经对科举充满了失望,所以就拒绝了巡抚大人的美意。
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会了人们生命的真谛。吴敬梓晚年时期,回想起自己参加科举的亲身经历,以及听到的种种见闻,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他对士子们不好好研究学问,反而热衷功名利禄的行为感到憎恶,对八股文、科举制也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于是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一本《儒林外史》,借助范进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将盛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批判的体无完肤。
《聊斋志异》我们都很熟悉,小时候一定看过以此为蓝本翻拍的各类影视剧,宁采臣、聂小倩这些名字更是耳熟能详。
它的作者蒲松龄是清朝人,自幼聪敏,十九岁就中了秀才,本以为科举之路十分顺畅,不料此后多次科考却再也没有高中过,直到72岁才被补为贡生。
蒲松龄原本是官宦世家,只是后来家道中落,他的仕途之路又一直不顺,只好以教书为生,常年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清朝初期的社会有了更为清醒理智的认识,并将自己的见闻与思考倾注于笔端,写下《聊斋志异》这一文学著作。
全书有着近五百个小故事,除了我们熟知的不惧世俗礼教,勇敢追爱的主题外,还有抨击科举制度的黑暗、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等题材的小说内容。
不仅写尽天下奇闻异事,更具有深刻的批判讽刺意味,正如郭沫若所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那么,就是这么两本具有特殊意义的传世佳作,为何最终被排除了“四大名著”的行列之中呢?
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相关专家对这两部作品也进行了考察。
结果在进行综合对比之时,首先将《聊斋志异》排除了。
其主要原因,是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思想,这在当时我国识字率还不足百分之五、老百姓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打开、封建迷信也没有被完全去除掉的大背景下,并不适合作为一本“名著”来极力推崇。
否则,只会让大家沉迷在其中的灵异故事里,反而忽略书中所传递的实质内容,只会加大封建迷信的传播,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儒林外史》,专家们讨论了许久,最终也是决定将其一并排除掉。
而之所以排除掉《儒林外史》,是因为虽然这本书的象征寓意很高,但是其文笔却无法与其他四部作品相提并论。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存在着一股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迂腐思想,这不符合当时要求思想进步的大方针,所以《儒林外史》最终也没有入选“四大名著”的行列。
不过,虽然这两本书没有被专家们所采用,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们的传播。
尤其是在国家发展跨上了新台阶以后,人们的思想也逐渐打开,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两本书中所展现的思想和有价值的内容,也渐渐被大家认识到。